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3791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4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5篇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打破传统的教学古诗的方法,做一些新的尝试。在执教回乡偶书这篇古诗时,我大胆“放手”了一回。这篇古诗内容相对简单,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参照注释,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我要求学生

2、们四人一组,汇报诗的意思,然后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小组成员中间,明显的出现了一个个“编剧”、“导演”、“演员”、“道剧”。第一组粉墨登场了,这个身兼“编剧”、“导演”二职的小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中间,这时有一个“苍老”得稚嫩的声音开始说话:“我,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故乡”呵,还有背景旁白。只见这个“贺知章”驼着背,拄着小木棍,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贺知章”走近两个的小女孩,小女孩问:“老爷爷,你从哪里来?”“贺知章”说:“我从京城回来。”儿童问:“你是哪里人?”“贺知章”答:“我是这里人。我很小就离开家了。现在回来了。”儿童说:“那我带你去你家。”

3、“贺知章”笑而无语,那笑声里有很沧桑的味道,我真是诧异,随后“贺知章”呤起了这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弯着腰退了场,那边两孩童嬉戏依旧,笑声如流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回乡偶书教学反思2当我教完回乡偶书这节课后,我为孩子的表现感到很欣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备课的时候,很多教学设计我唯恐孩子们不能如我设计的那样去感悟。比如这首诗表达的是贺知

4、章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淡淡的忧伤。作者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践还能很直观地感受得到,可是最关键的是这首诗写得较为含蓄,要是要领会作者的那种忧伤、百感交集之情可有点难度了。我在备课时也预想的到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太小,如何让他们去感悟这种“忧伤之情”呢?我决定从古诗中的“客”入手。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孩子们把贺知章当做“客”?2贺知章真的是“客”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预想孩子们肯定不会回答的很正确,可是在课堂上孩子却思维活跃,能紧扣古诗和文中插图去思考问题,还有的孩子的能结合自己生活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群二年级的孩子的出色的表现令我佩服不已,孩子在本节课

5、竟然能深刻的领悟到作者内心隐藏的感慨。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们,其实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思考的角度比老师还要广,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回乡偶书教学反思3第一次听师傅指导语文课优点:第一:声音很好听第二:字写的不错第三:设计很开放建议:1、不要重复孩子的话,可以让旁边的同学来重复一下,比如说,我听不懂,她刚才说什么了?谁听到了?你的耳朵比何老师还灵光。你也来重复一下?2、一定要画田字格,老师的范写对孩子的书写的指导作用很明显。四,个性朗读,深化理解师:有人说一首好诗歌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欢快的.歌曲,还是忧伤的歌曲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

6、放进诗歌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歌吧。朱思凝:我觉得是欢快的歌曲,因为师:那请你来读一读,读出欢快的味道来。跟他意见一样的请起立。你来读读看。我听得出你很欢快。我听得出你很激动我听得出你很高兴。(蔡老师说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到位,我这个环节太快了,不能齐读,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你比他欢快,能更欢快一点吗?这样单独的评价来激励孩子达到更个性化的理解。(也就是说,上诗歌的时候不能把诗歌的意思很直白的传达给学生,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白诗句的意思)蔡老师表扬:通过角色互换,学生积极参与,这个环节我做得很好。假如你是儿童,老师是老爷爷,你来问问我吧?孩子们会问你从哪儿来呢?你几岁啊?那么教师可以

7、通过评价,通过单独的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来自何方?比如说李子墨问:老爷爷你从哪儿来啊?老师:我从远方来,我从小就离开这了,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通过教师的评价让孩子们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回乡偶书教学反思4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幼儿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幼儿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

8、学的重中之重。因此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初读”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幼儿多读,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老师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老师在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把知诗人,解诗意,读诗句为教学

9、主线索,期间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初读理解诗意,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整个课堂扎扎实实。教学时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诗情,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古诗之情节与现代的孩子相隔甚远,孩子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终于成为现实时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头,孩子更是难体会。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挚的深沉的情感,让古诗丰韵起来?我想老师如果再在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点功夫,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回乡偶书教学反思5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就更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

10、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本学期的全员赛课活动中,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上,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当然,我对自己上的

11、回乡偶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比较顺利。课始,我用“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和“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作为课前的热身,引起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且最后用吟一吟贺知章的诗句导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回乡偶书。这个环节中,我“走得”顺理成章。其次,理解诗歌搜描绘的意境(或者理解诗歌的意思)是我所要尝试的。本节课的理解诗歌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生自由读读古诗,和同桌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说一个词语的意思也行,能说一句诗的意思就更好了,当然会说整首诗的意思就更棒了;第二层次是利用找反义词、课文的.插图和教师用丰富的导语(导语是诗句

12、意思的延伸)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第三层次是照顾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把古诗编成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孩子们读一读。应该说这个环节的实施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的结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有点低估了学生,因为有些孩子都能将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所以在课堂是我临时调整了教学思路,我将第三层次简单化了。在课后,我把自己对低年级理解古诗的教学与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她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时可行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要求,对这个要求,我一直在思考:低年级教学古诗的要求是不是有点简单?这样的要求不是太低估了我们的孩子了

13、吗?古诗教学如何上出文言文的味道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从先秦散文到两汉的赋、南北朝的骈文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能记住多少诗词格律,如果我们不去读中国文学,可能古诗词平仄押韵、严谨的格律就消失殆尽了。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意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平仄和格律。在这节课上,我大胆的把这些“秀”出来,我知道一定会受到一些老师的质疑,但是我还是想大胆的尝试一下。古诗的平仄和押韵在以前就教过,我发现学生掌握得蛮好的,这节课,我只是教了一点的古诗词的知识:绝句和律诗;古诗首句押韵的规律。课后,我发现学生掌握得还挺好的。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

14、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但是古诗就是怎么几句,怎么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是我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在课上我利用多种方法“哄”着学生读:初读时请孩子们自由、轻声朗读,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指名读;第二次要求学生根据平仄读好停顿;接着让学生要一口气将一句话读完,调整呼吸读;理解古诗意思是用精心设计的导语引读;教完全诗后的引读等等。这节课上,我觉得学生读的时间已经足够了。最后,我引导学生欣赏贺知章的另一首回乡偶书,这个环节实施得也还行。这堂课的我尝试的地方非常多

15、,有些地方我自己也还有点困惑,真不知古诗教学这样教行不行。回乡偶书教学反思6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教给学法,自读自悟。回乡偶书这首古诗,学生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了。因此,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