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377593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归纳大全 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波折的言语进行奉劝。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过错误。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镜:照镜子。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比照。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假设:如。

2、明日:又过了一天。孰,通“熟(sh),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 畏:胆怯 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 见:拜见。 诚:的确。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 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受:同“授。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n),间或,偶然,有时候。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年:满一年 诚:的确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d.俆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比) e.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g.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h.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i.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j.臣之妻私臣(的) k.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l.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m.数月之后(无意义)n.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

4、列传 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三)孰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四)于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五)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六)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的确、确实d.今将军诚

5、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若,如果、果真五.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奉劝今:挖苦2.窥镜 窥:古:照,看今:偷看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今:自私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左右:古:身边大臣,今:方位名词9.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六.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6、)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七.通假字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八.特殊句式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倒装句:1、忌不自信(即“信自) (宾语前置)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被动句:1、王之蔽甚矣省略句1、与坐谈九.内容理解1、说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2、与“王之蔽甚矣相呼应的语句是: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3、邹忌以

7、设谕类比的办法进谏的好处是: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办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怀国家大事,是个贤臣。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明果决,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

8、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倡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8、揣摩妻、妾、客答复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答: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叙述一种十分肯定,不容疑心的口气;妾:口气比妻稍微淡漠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答复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卑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用的是陈说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寒暄、逢迎的态度。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

9、一段译注的文字:答: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最后写纳谏的结果。作用:突出了邹忌的善谏;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过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辞别是人数的变化,表明了什么答: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铲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

10、人接受,从而到达交流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叙述自己的见解,则定能到达预期的效果。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倡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3)提出倡议时要考虑方式办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机会,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倡议的效果。4)作为领

11、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避免被外表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表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表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观赏的心理。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并不如徐公美,则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类比的手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17、“燕、赵、韩、魏闻

12、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答: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答: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那么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那么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赞美答:妻、妾、客:利益。邹忌:实际情况。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假设谷,勤纳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