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375929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 杨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本组课文都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为主题,矛和盾的集合安排在第七组课文的首篇,通过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集合的思维方法。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庞然大物、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 师:“请你说一说,你看到的矛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古代的“矛”是用来做什么的?” “你认为“盾”是用来做什么的呢?”2、出示矛和盾的两幅图片进行对比,揭示课题。“同学们,如果把用于进攻的矛和善于自卫的盾集合在一起,会

3、怎样呢?”“今 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2、出示词语,学习生字词。3、合作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三)品词析句,突破重难点。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发明过程。师:“同学们,发明家是怎么发明坦克的?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请你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或句子。”2、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1)师:“为什么发明家觉得盾太小了呢?” (2)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3)师:“是啊,矛就像雨点

4、一样的像他刺来,同学们请你看一看,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是那么的密,那么的多,速度又是那么快,如果这样雨点般的矛此时正在攻击你,你会怎么样?”(动作表演,理解“左右抵挡”)(4)师:“即使你左抵右挡,来回躲闪,但是这样如雨点般的矛还是难以招架!”“你是怎么理解难以招架的呢?”(换词理解“难以招架”)3、填写表格,探究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5、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1)理解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师:“庞然大物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可以算作庞然大物呢?”出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航母。舰长304米,舰宽70.5米。师:“我们可以说:辽宁号航母是海上的庞然大物。”高大笨重的样子我们就可以把它说成

5、是庞然大物。(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体会。师:“是啊,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哪儿是用单独的矛和盾作战能比的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四)拓展思维,深化明理。联系实际,将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和具体事例融为一体。师:“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于把矛和盾的长处集合于一身的例子?”(充气雨衣、轮滑鞋、轮椅、早餐车)(五)升华理解,总结全文。(1)出示最后一句话,把“谁”字变成“我”字。(齐读句子)(2)师:“同学们,老师把课文当中的谁”字变成“我”字,就是希望那个胜利的人会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发现你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取长补短,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