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专题练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37564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专题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专题练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专题练习一.1.解释选文中加横线的词。 (1)棹:(2)溯流:(3)果:。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3.概括选文第段寻找石兽的途径。4. 河中石兽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_二.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2)山门圮于河圮:_(3)阅十余岁阅: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三.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点”;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

2、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老兵判断其在“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用原文填空)3.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一寺临河干_ 竟不可得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 遂反溯流逆上矣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求之地中,不更颠乎?(3)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五. 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求石兽于水中( )求之下流,固颠()(5)如是再啮( )(6)尔辈不能究物理()六.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

3、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圮:_ (2)阅十余岁阅:_(3)竟不可得竟:_ (4)不亦颠乎颠:_(5)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石兽,“果得于数里外”?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七.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一寺 临河干( ) 二石兽 并沉焉(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棹数小舟(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转转不已(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

4、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 _ , 理由是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5.为什么“寺僧”“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八.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实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盖石性坚重( )(4)求之下流,固颠(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虚词。 (1)二石兽并沉焉。( )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3.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5、用“”划出一处)。 当求之于上流4.用现代汉语翻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译: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九.(1)给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_ 棹数小舟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求石兽于水中求:_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_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十.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圮:_(2)阅十余

6、岁阅:_(3)是非木杮是:_(4)湮于沙上湮:_(5)转转不已已:_2.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众服为确论。4.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十一.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阅十余岁阅:_ _(2)竟不可得竟:_ _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4.本文讲述的道理是什么?十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1)阅十余岁 ( ) (2)沿河求之,不亦

7、颠乎( )(3)尔辈不能究物理( ) (4)如是再啮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中的僧侣、讲学家、老河兵都犯了主观臆断的毛病,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B在准确地把握了流水、石兽和泥沙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之后,总算在几里外的下游找到了石兽。C讲学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所以他敢于嘲笑不正确的做法。D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十三.1.用

8、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 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 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

9、反 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 句子: 十四.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山门圮于河( ) 尔辈不能究物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下列各组加横线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其言 知

10、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非木杮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C湮于沙上 果得于数里外D僧募金重修 乃石性坚重十五.(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一寺临河干_ 竟不可得_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 遂反溯流逆上矣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_ _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_ 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_(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5)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