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技法和要领一、三大创作原则1. 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 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 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2. 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3. 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 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二、七大布局要点1. 一字不能成行2. 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 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3. 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 用4. 作品中不能有错别字,异体字不过于冷僻5. 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6. 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7. 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三、十个书写关键1. 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 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2. 刚柔相济刚力 铁划银钩(粗):柔力 行云流水(细)3. 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 草一笔写 3-5 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 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 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5. 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 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 法通神的手段6. 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 成竹”7. 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 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8. 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 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 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9. 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 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 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10. 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 字与字之间的趋向四、十二条用笔细节1. 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 感可用虚、细线替代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 留,留处皆行3. 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字的笔画要交代清楚4. 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5. 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 有个性的字。
这也叫“书眼”6. 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 笔7. 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8. 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 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9. 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 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10. 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11. 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 曲要“提着笔向下按”12. 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五、四条落款要点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1. 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2. 落款不能留空过多,要注意轻重比例3. 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4. 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书法创作要领1、创作的内容创作内容是一幅书法作品的载体,在 选定作品内容时,首先要求内容健康、向上者,自己有感而 发的诗文联语更佳如果我们已经选定了书写的内容为一首 唐诗宋词,我们一定要在书写之前,对这首诗词进行细读, 甚至还要查阅有关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时 的意境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才能划破历史的长 空,与古人心心相印,设身处地地以古人的意境诱导出我们 进行书法创作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就要从诗词的意境出发, 进而决定书法创作的字体如在岳飞的《满江红》中暴溢着 一股忠愤之气,我们就应当以较为狂放的行草书体为之,行 笔宜沉健果敢,中含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精神气慨这样, 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才能达到内容、形式与意蕴的高度统一, 相得益彰再如,我们要写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最 好用楷书书写,一定要在一种清静虚无、心气和平的意境中 书写一则可以使人体悟到空门的清静,更重要的是表达人 们对佛祖的虔诚和崇敬这时,如果书者于夜深人静之中或 清晨净面之后,一人独处,远离尘嚣,书案前再燃起一炉檀 香,或放上一曲《焚香赞》之类的佛教音乐录音在这种氛 围中,作者不躁不慢、一笔一画地书写,在似梦似幻、不知 不觉中,一幅疏朗恬淡,具有无限天机的书法作品就会呈现 在人们的眼前又如写与秦代有关的诗文,最好用小篆,写 与汉代有关的诗文适宜用隶书,这样,才可谓有意识地做到 了书法作品内容、形式与时代风尚的一致提到了时代风尚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牵出了书法作品的 内容与形式问题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与已往的各个时代 大不相同在当代社会中,有些唐诗宋词古语的思想内容已 不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我们当代的书法家们没有必 要总是反反复复地写那些“朝辞白帝彩云间”、“远上寒山石 径斜”以及“之、乎、者、也”之类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幼 儿园里的许多小孩都背诵得滚瓜烂熟,我们动辄为人书写这 些内容的作品,未免显得自己有点幼稚,对人可谓不恭;若 写出一些令人费解的古语,又不能在作品中加上注解文字, 更显得我们书家有点卖弄学问、强装高古。
写这不能,写那 不可,究应写些什么内容呢?我认为,最好写些能被当今人 们普遍理解、接受和喜爱的内容,其立意要新,要对人对社 会有益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许多人爱好书法,想求得一些知名 书法家的作品,以之装饰自己的厅房居室我们书法家面对 这些索书者,必须询问清楚他们欲求的作品是自己用,还是 转送别人,其作品是在私人家中客厅、卧室挂,还是在办公 室、会议室、酒店或其它什么场合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对 书写内容的决定例如:在私人家中客厅,宜写“得好友来 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之类的诗句;在书房悬挂一幅“有 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的对联尤佳;在卧室里可 写“温润如玉”之类的佳句;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写“与 进俱进、开拓创新”之类的时代语;在洒店里可写一些与中 国的酒文化、饮食文化有关的诗文佳句 等等,真是不胜 枚举有写作能力的书法家还可以时常自撰一些诗词联语, 以应众索,这是再好不过的了,这样,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 情感和创意,更能接近生活、满足群众的需求2、书法的用笔书法贵用笔,用笔贵用锋,用锋妙在 中,中锋用笔千古不书法的用笔有多种多样,诸如:中锋、 侧锋、提、按、绞、转等在书法创作中,虽说用笔没有定法,但,以中锋 为主、其它用笔为辅的用笔方法已得到书法家的普遍应用。
何谓中锋用笔?即是藏笔锋于点画之间简而言之,就是毛 笔在纸面上的行进中,锋尖始终处于墨线的中间或墨线之 内,这种用笔的特点是,通过笔锋的按压,从笔锋的根部起, 墨汁可以酣畅淋漓地由笔毫的两侧流淌、直达锋杪,而所形 成的线条两边墨的份量较大,其份量也相对平衡,线条中部 墨的份量较小,相对线条两边份量较轻这种线条的墨象给 人的视觉感受是:两边色深,中间色浅,类似于素描物体中 的明暗两面,可以增强线条的立体感在篆、隶、楷书中, 最讲究中锋用笔中锋用笔,是千百年来书法家们在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因为中锋用笔,行笔的自由度较大, 最利于行笔方向的随意变化,又能体现出力透纸背的艺术效 果多用于行书、草书之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 作品的气势察其用笔,笔杆向一侧倾斜,其锋尖倒向墨线 一侧或墨线之外它所形成线条的墨象是:一侧重,一侧轻; 一边实,一边虚,反差较大,对比强烈在书法创作中,侧 锋不宜多用、滥用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崇尚朴实平和之 美,在书法艺术中也倡导树立这种审美观念,所以,我们还 是从用笔做起,把字的每一个点画写得实在些、平和些为好, 不要使人产生一种华而不实、剑拔弩张的感觉提,即是把毛笔稍微提起;按,就是把毛笔稍微 按下。
提与按的辐度在毫厘之间,亦在一种意念之间笔锋 提起一毫,线条就会明显地细一些;笔锋下按一毫,线条就 会明显变粗提按用笔在大字行、草书中应用的最为广泛, 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最为强烈;而在小字径书法创作中,亦用 提按之法,但其行为主要靠意念和感觉的支配来实现没有 经过长期实践和锻炼的书家是不能得心应手地应用此法的这种笔法多用于字的转折处和线条的内部运动 中一则是为了在行笔中调整好笔锋,达到笔笔中锋或中、 侧锋交替互用,并使行笔顺畅;另一则是为了增强线条的动 感,增添线条的内涵绞转之法较难掌握,因为这不只是技 术层面上的事,主要是凭书家在书写过程中感情的诱导而发 生所以,绞转之法运用得自然、得当者,最能抒发书家的 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境,也最能体现出书家的基本功力和审美 意识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用笔方法之外,还有藏锋、露锋、 逆锋、顺锋、立锋、卧锋等等诸多用笔方法,这些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也值得书家们在创作实践中去玩味3、选笔与执笔毛笔有大有小,有长锋、中锋、短锋, 又有软毫,硬毫、兼毫,各有用场,任君选择在写字前必 须选定适当的毛笔选定毛笔的一般原则是:写大字用大笔, 写小字用小笔;写行草书宜用软毫、长锋;写楷书、篆书、 隶书多用中锋、短锋和硬毫、兼毫。
我们绝不可用大笔写小 字或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势必会造成用笔不精到, 其作品给人有一种粗制烂造之感;用小笔写大字,由于用笔 提按空间有限、摄墨不足,其作品点画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 墨的份量较轻,甚至笔毫中的墨就根本不够用,只能用枯笔 渴墨干擦,其作品肯定会使人感到有些轻浮单薄或蓬头垢 面选用什么样的毛笔,有些书家也有自己的习惯,如:书 法大师于右任先生爱用中锋秃笔,当代书家陈少默先生喜用 鸡毫,茹桂先生多用长锋等,他们都能娴熟地驾驭手中的毛 笔,写出各具特色、无限精彩的书法作品来,从中我们也不 难看出他们在选笔上的得当在这里,我再说个题外话:我 们从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偶尔也会发现其择笔不当的作 品,对之,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和评论比如:于右任先生书 写大幅面对联,从书写正文和落款字型偏大或用笔粗糙我 想,这或许是因为当时条件所致,或其书写时激情勃发,一 气呵成,来不急换笔 再说执笔问题古人云“执笔无 定法”,这是一个大概念,事实上这也就是样无论是在历 代书家中,还是在现代书家中,他们执笔方法有多种多样 其中有五指执笔法,有三指执笔法,还有满把握笔法;有的 执笔低,有的执笔高,有的执于笔管的中部。
总之,他们都 能将笔使得渴得心应手,能写出精美的书法作品来但是, 执笔还是有原则可循的概而言之,执笔宜紧,运腕宜活; 指实掌虚,五指齐力修炼到较高境界的书家,其实已经忽 略了手中所执的笔,而是自觉不觉地当笔为自己手臂的延 伸,在意念中是用我手写我心,达到了心手双畅、天人合一 的美妙幻境4、用墨与用纸如果说,用笔是书法中的“骨法”的 话,那么,用墨就是书法中的“肌肤”,两者统一在一气的 运化之中在我国书法史上,用墨的变革有三个里程碑:一 是颜真卿将孙过庭所谓的“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在书法创 作中达到了极致;二是黄庭坚在大草中通过用水的方法来体 现墨的韵味;三是董其昌和王铎一方面继承了黄庭坚用水来 丰富墨的层次感,另一方面开始以水墨混用和有意无意地使 用宿墨,使字的点画在水墨渗化的边缘出现了深黑色的“口 子”水墨的混用对后世书法创作影响巨大,至今仍教书家 们沉醉其中,揣摸不透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在用墨上不太 注意,他们简单地认为,书法不就是用毛笔醮上黑色的墨汁 在洁白的宣纸上写字嘛!这种认识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