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368454 上传时间:2023-12-11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岩土工程勘察作业指导书 一 野外工作1 总则1.0.1 野外技术工作是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ISO9001标准要求,加强对野外现场技术工作的管理,对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过程质量实施有效地控制,确保勘察质量符合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合同及顾客要求,保证工作质量,特制定本程序。1.0.2 本文件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编制的,若实际工作与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相抵触时,以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为准。1.0.3野外技术工作的任务是将现场勘探、测试所得到的各种数据结果形成书面文件,也称原始资料,它是勘察成果的主要组成或依据,必须采取可靠措施,切实保证质量。2 基本

2、规定2.0.1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技术工作应由相应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野外技术人员应具有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对该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熟悉工作目的、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规范及有关规定。2.0.2 岩土工程勘察野外技术人员应在项目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测试机具的校核、孔位确定、岩性界线的划分、各种尺寸的丈量记录、岩土的描述、地下水的量测、取岩土水试样的记录标识及各种原位测试数据的原始记录和报表、岩芯卡片填写及钻孔回填的检查督促等工作。2.0.3 技术人员应对所提交的原始资料的质量负责到底,野外原始技术资料严格按“三检制”规定进行检查,并经项目负责人检查签字验收。未经检查验收的资料不得作为报告编制的依

3、据。2.0.4 野外技术资料必须确保齐全、真实、整洁、清晰,禁止任意涂改,凡记错的内容应用铅笔划掉,不得用橡皮擦除。2.0.5 野外原始资料必须在现场及时完成,并在现场进行检查、校对,认定不正确或不可靠的资料应及时解决或补做工作,严禁事后回忆、编造和补记;原始资料不宜重抄,若必须重抄时,应将原稿一并附上。2.0.6 现场原始资料与试验资料不一致时,不得单凭试验资料整理或修改原始记录,应通过综合分析或现场复查确定。2.0.7 野外原始资料应根据存档要求,按工程项目装订成册,经档案管理人员验收,与本工程的其它资料一起归档。所有野外原始资料要妥善保管,不得散乱、遗失或擅自处理。现场资料如未采用应签注

4、说明,完整归档。3 岩土描述3.0.1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工程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第一手资料。3.0.2 记录人员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及时、全面、准确地做好记录工作,如实反映客观情况。3.0.3 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之前,项目负责人应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统一描述标准。项目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3.0.4 岩、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

5、析、研究后确定。3.0.5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3.0.6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3.0.7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含”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指某类土中均匀地含有另一类颗粒。“夹”指某类土中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3.0.8 本文件包括下列各类岩、土的描述: 1 岩石2 碎石土3 砂土

6、4 粉土5 粘性土6 特殊性土本文件未包括的岩土的描述,可参照有关规定进行。3.1 岩石分类和鉴定3.1.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岩体是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由各类结构面和被其切割的结构体(岩块)所构成的刚性地质体。3.1.2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3.1.3 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3.1.3-13.1.3-3执行。表3.1.3-1 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坚硬程度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 岩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MPa)fr6060fr3030fr1515fr

7、5fr5注:1 当无法取得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数据时,可用点荷载试验强度换算,换算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GB50218执行;2 当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时,可不进行坚硬程度分类。表3.1.3-2 岩石完整程度分类完整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 碎极破碎完整性指数0.750.750.550.550.350.350.150.15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压缩波速度与岩块压缩波速度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和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注意其代表性。表3.1.3-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完整程度坚硬程度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 碎极破碎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 岩极软岩3.1.4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表3.1.4-1和表3.

8、1.4-2划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可按表3.1.4-3执行。表3.1.4-1 岩石坚硬程度等级的定性分类坚硬程度等级定性鉴定代表性岩石硬质岩坚硬岩锤击声清脆,有回弹,震手,难击碎,基本无吸水反应未风化微风化的花岗岩、闪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硅质石灰岩等较硬岩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弹,稍震手,较难击碎,有轻微吸水反应1 微风化的坚硬岩;2 未风化微风化的大理岩、板岩、石灰岩、白云岩、钙质砂岩等软质岩较软岩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1 中等风化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 未风化微风化的凝灰岩、千枚岩、泥灰

9、岩、砂质泥岩等软 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击碎,浸水后手可掰开1 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 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较软岩;3 未风化微风化的页岩、泥岩、泥灰岩、泥质砂岩等极软岩锤击声哑,无回弹,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浸水后手可捏成团 1 全风化的各种岩石; 2 各种半成岩表3.1.4-2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分类完整程度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结构面的结合程度主要结构面类型相应结构类型组数平均间距(m)完整121.0结合好或结合一般裂隙、层面整体状或巨厚层状结构较完整121.0结合差裂隙、层面块状或厚层状结构231.00.4结合好或结合一般块状结构较破碎231.00.4 结合差裂隙、层面、小断层裂隙

10、块状或中厚层状结构30.40.2结合好镶嵌破裂结构结合一般中、薄层状结构破碎30.40.2结合差各种类型结构面裂隙块状结构0.2结合一般或结合差破裂状结构极破碎无序结构很差散体状结构注:平均间距指主要结构面(12组)间距的平均值。表3.1.4-3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风化程度野外特征风化程度参数指标波速比KV风化系数Kf未风化岩质新鲜,偶见风化痕迹0.91.00.91.0微风化 结构基本未变,仅节理面有渲染或略有变色,有少量风化裂隙0.80.90.80.9中等风化 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岩芯钻方可钻进0.60.80.40.8强风化结构大部分破

11、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用镐可挖,干钻不易钻进0.40.60.4全风化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有残余结构强度,可用镐挖,干钻可钻进0.20.4残积土组织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镐锹易挖掘,干钻易钻进,具可塑性0.2注:1 波速比K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 2 风化系数K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3 岩石风化程度,除按表列野外特征和定量指标划分外,也可根据当地经验划分; 4 花岗岩类岩石,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划分,N50为强风化;50N30为全风化;N30为残积土; 5 泥岩和半成岩,可不进行风化程度划分。3.1.5 当软化系数等于或

12、小于0.75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3.1.6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1、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2、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3、描述

13、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沉积岩有砾质、砂质和泥质等;变质岩的主要矿物有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石榴子石、十字石、红柱石、绢云母、石墨、透闪石、蓝晶石、蛇纹石、硅线石等。4、岩石的结构特征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a)对岩浆岩的结构,应描述其矿物的结晶程度及颗粒大小、形状和组合方式。划分标准可按表3.1.6-1执行。表3.1.6-1 岩浆岩结构划分标准划分类型结构分类鉴别方法按结晶程度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比较粗大、肉眼可辨别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和放大镜下均看不见,只有在显微镜下能识别玻璃质结构矿物没有结晶。按结晶颗粒相对大小粗粒结构

14、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结构晶粒直径25mm细粒结构晶粒直径0.2-2mm微粒结构晶粒直径小于0.2mm按结晶颗粒形态等粒结构岩石中矿物全部为结晶质,粒状,同种矿物颗粒大小近于相等。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斑状结构岩石中比较粗大的晶粒散布于较细小的物质之中。b)对沉积岩的结构,应描述其沉积物质颗粒的相对大小、颗粒形态和颗粒大小的相对含量。沉积岩的结构可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等。碎屑结构按粒径大小可分为砾状结构、砂砾状结构和粉砂状结构,按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泥质结构按颗粒大小及相对含量可分为砂泥质结构、粉砂泥质结构;按组合形态又可分为豆状结构、鲕状结构等。c)变质岩的结构描述应根据变质作用和变质程度,按下列原则确定。变晶结构:热力作用为主引起矿物重新结晶,原有结构全部改变。变余结构:热力作用为主引起的矿物重新结晶,但岩块中残留有原岩结构。压碎结构:压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破裂,部分矿物重结晶、排列。5、岩石的主要构造特征划分应符合下列内容。a)对岩浆岩的构造,应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