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2)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360813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单元 (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设计者:朱田芬)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三大板块。课文是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由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组成。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读写本单元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有条理地把观察到的内容些下来。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有条理地把观察到的内容些下来。教学时间:第35周课时安排:(共计12课时)5.古诗两首 (设计者:朱田芬)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

2、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 学习题西林壁。2、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3、 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

3、庐山一游。(板书诗题)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师小结: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

4、识庐山真面目”呢?(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五、感悟写法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

5、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 学习游山西村中的生字新词。2、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在熟读的基础上

6、背诵、默读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默读古诗。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游山西村)二、学习古诗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

7、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8、?(“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莫笑 疑无路 (欢悦 富足 丰、足 又一村 热情 好客)6.爬山虎的脚 (设计者:朱田芬)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

9、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具准备: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2、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以及它的叶子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

10、教师巡视指导。三、反馈读书情况。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四、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1(出示实物)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8作者为

11、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小结:爬山虎的叶子是这样的可爱,那它是怎样往上爬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2、 背诵课文。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 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准备:1实物展示台、课件。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

12、了解爬山虎的叶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爬山虎观察它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13、。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5它是不是只

14、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四、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五、发散思维。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板书设计: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虎颜色:嫩红(灰色)的脚 爬触巴拉、贴(牢固)7.蟋蟀的住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