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3545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 谦让、 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 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 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 是老

2、子哲学的核心, 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 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 ,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 并非 “不为” , 在老子 一书中,找不

3、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他只讲“不为始”、“不敢为”、“不可为”、“不为主”等等。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就在无为之列。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老子所言的“自然” ,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非常好的名称和行

4、为,可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在大道废弃、纯朴破灭以后才产生的。因此,老子提出“返朴归真”的理想追求,试图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设置一种人格追求。从表面上看,这 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倒退,但从文化意义上看,老子正是因为看到了自我与人性被 压抑的现状,而用一种“反常”的方式来张扬自我与灵性。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 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挨弃外界物欲的诱 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强调人类应该保持纯朴自然的本性而不要过分地追求 名利。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 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 应自然、率性而

5、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 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它启发大学生努力追求科学真理,大胆创新,有 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返朴归真”的思想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 具有启迪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 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厌倦对基础课程的学习,看不到学习的过 程是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或心浮气躁等倾向, 这样难免因 基本功不扎实而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然“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思想 也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是我们应该加以防止的。崇俭节欲,谦下不骄对大学生品质的塑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

6、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将“俭”视为立身处事所必须持守的“三宝”之一,是治国修身的根本法则。“治人事天,莫若啬”(12),“啬”就是“俭”。老子认为,只有修养天机,蓄积精神,才能达到纯真质朴的境界。明白了这一道理,用之治国,国家就可以长久维 持,用于修身,则可以健康长寿。为了达到崇俭的目的,老子主张“节欲”,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谓节欲,并非要禁绝人的生理欲望,而是要求没 有个人的贪欲。老子将贪欲视为最大的罪孽和祸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 欲得。(14)他认为贪得无厌者的好景不会太长:“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甚爱 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而且进一步指出,人们

7、为了养生而纵欲, 其结果必然适 得其反,因为纵欲势必戕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为了强调崇俭抑奢的重要性,老子 使用了极端的话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7)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纵欲贪多的人必将成为众怒之敌。他说: “民 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18)如果统治者为了追求丰厚的奉养而贪得无厌,那么人民就要冒死同他作对了。因此,老子认为崇俭节欲是洽国、养生的最好办法。老子的“崇俭”思想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儿子: “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

8、功教训时提出:“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20)老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有启发意义。现在,在校园里,在学习上争先的人愈来愈少,而在生活气派上进行攀比的人却愈来愈多。少数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已经程度不一地受奢侈消费畸形消费等病态消费的伤害,他们脱离经济能力盲目效阔,在价值观念上发生错位,以豪华摆阔为荣耀,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否则,大学生美好的青春则有可能在享乐的浊流中被糟踏。当然,老子“崇俭节欲”的思想并非是要我们抑制消费,他反对的是过度奢侈的畸形消费。他主张人们应该把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反对浪费;主张钱财物

9、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毫无疑问,老子的“崇俭”思想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继承尚俭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止欲去奢,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内在因素。老子在提倡“崇俭节欲” 、 “返朴归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反对自满,反对逞强。老子赞扬道的谦德说:“功成不名有力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21)他要求人们效法道的谦德,做到“不自伐、不自矜” 。认为“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 22)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谦下的美德,强调善于用人的统治

10、者应该是谦下不争的, “善用人者,为之下。 ” ( 23)只有对下级人员态度谦下,才能激发人心而使之尽力尽职,任何高傲凌厉的态度,只能招来下级的阳奉阴违。老子把谦下作为他的三大法宝之一, 响亮地喊出: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 ( 24)认为只有具备谦下的美德,事事不争在别人的前头,其结果就可被人奉为首领,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人。老子还进步说: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 25)就是说,不要像美玉那样孤高自赏,潜身藏形,令人难见;也不要如坚石那样拒人琢磨。这是从相反的方面说明要谦下,不要自视清高,要能容事容物。老子告诫人们说: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 ( 26)看事情

11、不专靠自己的眼睛,这样才能看得明白;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因为个人的智慧、知识和才能是有限的,谦下虚心能够集思广益;用众人之智,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更快地进步。我们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应该从老子谦下不骄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要对自己的思维能力和个性进行客观的评价,尊重老师,虚心向老师和同学学习,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要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三) 柔弱不争,虚怀若谷对大学生处世艺术的启示“柔弱不争”是无为的具体表现。老子所说的“柔弱不争” ,在许多场合下,不是故意宣扬失败主义,不要胜利,而是以不争为取胜的最

12、好方法。柔弱不争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多方面的品德。第一,以柔克刚。老子将柔弱看成是攻强克坚的法宝。在对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老子认识到,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强刚硬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故老子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27)他以水为喻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 28)在许多场合,老子所谓的柔弱不争就是指不争强好胜,善于利用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以柔克刚,取得成功。 “以柔克刚”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自我逞强的人总是多遇失败;而敢于表现柔弱的,反而保全了生命。故

13、老子说: “强梁者不得其死。 ” ( 29)强暴之人,总是不得好死的。老子“以柔克刚”的这一思想启发我们大学生应要平和待人,不要盛气凌人,锋芒毕露,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应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做文明大学生。第二,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老子将“不敢为天下先”奉为处世的“三宝”之一,后世人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这是民族惰性的根源。乍一看来,它的确是消极的东西,甚至可以被庸人懦夫作为甘居落后、不思进取的借口,但朝积极的方面理解, 就会发现它富含哲理性。 “不敢为天下先” 并不是自甘落后的爬行主义哲学,诚如“无为”是为了“无不为”一样, “不为先”是为了能驾驭天下的事物“能成器长。 ” (30)我们都

14、明白欲速则不达,一动不如一静的道理。可见,“不敢为天下先”实在是深含哲理,具有合理因素。它启发我们要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胜。作为学生,我们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因图谋眼前的利益,热衷于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情而荒废了学业。大学四年,正是打基础,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退守苦学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要好好利用这有利的条件,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为日后的长进作好准备。第三, 不争私利。 “不争之德” 是老子大力倡导的一种美好的德行。 不争是老子针对当时争名夺利之风盛行而提出的,他不是消极地抵制社会的风潮,而是企图以不争私利的行为,达到令人争之不过的胜利后果。 老子说: “上善若水,

1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 31 )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32)老子认为,天之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 ( 33)人们一切都应该效法道,道生长万物,作育万物,但生长万物却不据为已有,作育万物却不夸耀其能,长养万物而不主宰他们。统治者如果能效法它,则可做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34)老子不争私利的思想会使人联想到与世无争、不求上进等消极因素。诚然,某些丧失进取之心者的确可以从老子的“知足不争”的思想中找到某种有限的安慰。但老子倡导的“无私”思想,是指符合于道的德行,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表现。他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 ( 35) 。意思就是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利人而不害人,功成而不自居的无私精神是符合于天道的美德。老子坚持“反者道之动” 的认识, 认为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因此他又说: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 ( 36)认为无私的爱反而能够成全自己。因为在人际交往中,一方的行为必然会对 另一方产生影响,爱的河流是双向互动的,爱的反馈是社会互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谦让友爱的行为,必然会使他人受到感动、感染、感化,引起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俗话说: “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就是这个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