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医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345601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容医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容医学名词解释(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医学美容:是指通过于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来纠正影响形体与容貌的身体缺陷或改善和塑造人体感官美的美容学分支。简单地说,凡以医学的手段改善或改变容貌及形体、达到美容目的的方法均屑医学美容范畴。2. 美容药物:通常是指为了达到美容的目的而应用的药物。3. 美容药物学:是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美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学作用,探讨药物作用的机制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应用美容药物提供理论依据。二、填空题:1. 药物美容、手术美容、物理美容。2. 药理知识、在机体内作用规律及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药物在体内

2、的动态变化规律。3. 交义学科、桥梁学科。4. 美容药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正确的选择、应用美容药物。5. 追求美的健康者、达到美化人的形体和容躺面应用的药物、皮肤增白药、防晒剂、止汗怯臭剂、延缓皮肤老化药、美发药、脱毛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6. 清洁、保护、美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含药化妆品”、“特殊用途化妆品”、美容药物学。三、问答题:1.答:美容药物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是:(1) 研究美容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尤其是外用药的透皮吸收及药物代谢动力学。(2) 研究美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尤其是在细胞、亚细胞、基因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有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某些规律

3、,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3) 研究如何正确选择、应用美容药物,使美容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美容机体的作用,以便满足人们求美的欲望,减少不良反应。(4) 进行美容药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开发新药与制剂、造福人类、发展经济。第二章 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及其药代动力学一、名词解释:1. 透皮吸收:是指药物制剂涂于皮肤后,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经释放,进入皮肤并到达皮肤组织深部从而发挥药物作用的过程。2. 皮肤的水合作用:皮肤的角质层能吸收水分使皮肤水化,即皮肤的水合作用。3. 生物利用度:指经血管外途径给药被吸收从而为机体所利用的程度与速度,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

4、度。二、填空题:1. 护肤养颜化妆品、用于预防或治疗皮肤病的皮肤科外用药物制剂。2. 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全身性的不良反应、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3. 大大降低、较大剂量、增大药物对于其他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4.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角质层、活性表皮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5. 角质层、表皮途径、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6. 药物的极性、脂溶性、解离情况、强、难以。7. 角质细胞的半透膜结构扩散、角质细胞的细胞间隙渗人皮肤深部。8. 仅有0.1、皮肤附属器。9. 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

5、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10. 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美容药物的给药系统、透皮促进剂的影响。11. 易于、角质层、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水性蛋白凝胶、水性组织、亲水性、角质层、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12. 生物膜结构、角质层、药物贮库、缓慢而持续、滞留量和滞留时间。13. 二甲亚砜、月桂氮卓酮(氮酮)、尿素、吐温80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如油酸)及其酯、醇(如丙二醇)、月桂氮卓酮。14. 下降、增加、水溶性、脂溶性。15.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透皮吸收的体内研究 。三、选择题:1.C 2.B 3.A 4.C 5.A 6.D四、问答题:1.答:外用美容药物的透皮吸收又与一般药物的

6、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药物制剂(包括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剂)的有效成分都是经过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产生药理效应;而外用美容药物主要是通过有效成分透入皮肤、并到达皮肤深部组织进而在局部发挥药效,因此,理想的外用美容药物应可以顺利地被吸收到皮肤组织深部,产生局部效应,而不进入或极少进人体循环,以免产生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或降低局部药量,减弱疗效。2.答:外用美容药物经由表皮进入皮肤深处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过程:制剂中的药物向角质层转移、药物在角质层内的扩散、由角质层向下层组织转移、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层中扩散、向体循环转移。3.答:由于皮肤的角质层具有类脂膜性质,因而脂溶性

7、强的药物往往易于通过角质层;另一方面,药物要进入皮肤深部起效,透过角质层后,还需要进一步分配到活性表皮层及皮下组织。而活性表皮可以看成水性蛋白凝胶,是水性组织,所以,又要求药物有一定的亲水性。因此,只有油水分配系数适中的药物才能较好的透皮吸收。脂溶性太弱,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脂溶性过强又会抑制药物从角质层进入水性活性表皮。第三章 透皮促进剂一、名词解释:1. 透皮促进剂:是指能够促进药物制剂中的主药更快或更多地透人皮肤内或透过皮肤进入循环系统,从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大类物质。2. 透皮时滞:透皮促进剂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二、填空题:1. 物理法、化学法、药剂学方法、超

8、声波导入法、直流电离子导入法、合成前体药物、透皮促进剂。2. 形成微细孔道、影响皮肤角质层结构。3. 月桂氮卓酮类、二甲基亚砜类、帖烯类、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醇类、脂类、鲨烷类、B-环糊精。4. 5 、 5 。5. 薄荷醇、冰片、柠檬烯、细胞间微孔。6.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抗炎、止痛、止痒、促进伤口愈合。三、选择题:1.D 2.C 3.B 4.C 5.A 6.B 7.D 8.C四、问答题:1.答:理想的透皮制剂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1)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对皮肤无损害、无刺激性、无过敏反应、无药理活性,无全身毒性;(2)优良的理化性质:无色、无臭、无味;化学反应惰性,在制剂中不降解,不与药物或

9、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3)速效、长效性:促透效果快,持续时间长;(4)可逆性:撤去透皮促进剂后,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可迅速而完全地恢复;(5)单向性:皮肤的屏障功能只能单向降低,内源性物质不能通过皮肤扩散损失;(6)经济性:价廉、易得并适合于多种药物。2.答: 月桂氮卓酮透皮促进作用有以下主要特点:(1) 对多种亲水性和亲脂性药物均有强大促渗作用; (2) 促渗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产生最佳促渗作用的浓度通常为26,最佳浓度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所用介质有关。其促透作用往往不随浓度提高而增加;(3) 促渗作用缓慢而持久:药物透过皮肤的时滞(从施用于皮肤至发挥促渗作用所需的时间)从210小时不等;

10、 (4) 与其他促渗合用,常可增强促渗效果:如与丙二醇合用,后者可促进本品在角质层的转运和分配,从而产生更强的促渗效果,使药物渗透量增加,时滞缩短。第五章 美容药物经皮给药的特殊方法一、名词解释: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是应用电离子导入仪器在皮肤上产生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 离子迁移:某些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属于电解质者,在溶液中解离为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向异性电极移动。3. 堆移效应:非离子型药物通过形成水合离子(即非电解质与水分子或离子结合)被转运。例如,NaCI正、负离子都结合水分子,数目与离子周围的水化壳的大小成正比。离子与它捕

11、获的周围水分于一起在电场内移动,而水分子又携带着非电解质也在电场内移动,最终使非电解质的药物被导入皮肤,此谓“堆移效应”。4. 电泳:某些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在溶液中呈胶体微粒状态,可因自身或基团解离或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呈带电状态。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的胶体微粒也向异性电极方向移动,谓之电泳。5. 电斥作用: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6. 超声波导入:是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皮肤的通透性增强,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或黏膜的过程。这是一种经皮肤和黏膜给药的物

12、理促渗方法。7. 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二、填空题: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超声波药物导入、皮肤刺激性、过敏反应。2. 电源、药物储库系统、回流储库系统。3. 离子迁移、堆移效应、电泳。4. 皮肤内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使疗效增强、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较长、不良反应少、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适宜给药方法、方便的、无痛苦的临床诊断和临床检验的方法、导人的药量少、只适于药物效价强度和效能均高的药物、进人体内的药量不易精确计算。5. 旁路途径、孔道形成、电渗作用。6. 真皮、皮下组织、肌

13、腱、软骨组织。7东莨菪碱、硝酸甘油、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尼莫地平、睾酮。8. 瘢痕、脂溢性皮肤病、手足多汗症、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肿瘤。9. 皮肤灼伤 、一过性红斑、感觉不适。10. 使常规涂搽时难以通过被动转运的药物可以透皮转运、能透过的药物种类较多,不限于水溶性和电离的药物。11. 空化作用、机械作用、对流运输、热效应 。12. 超声波、药物、皮肤。三、 选择题:1.B 2.D 3.B 4.C四、 问答题:1. 答:直流电药物离子导人的机制尚未完全肯定,一般认为与下列机制有关:(1) 旁路途径 旁路途径包括汗腺和毛囊等皮肤附屑器。汗腺、毛囊、皮脂腺开口直径足够允许一般的药物离子通过;

14、加上它们的电阻小,有利于电流通过,可使药物透皮吸收。大多数情况下,旁路途径转运最为重要。 (2) 孔道形成 加在皮肤角质层上的电位差可能引起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平行排列及邻近的偶极之间相互排斥的结果,使相邻的角质螺旋之间形成孔道,皮肤的通透性加大。(3) 电斥作用 在电场中,电斥作用是离子化药物透皮转运的驱功力。由于同性相斥,通电后,带电荷的药物离子就会向反方向移动而进入体内。因此,阳离子药物刖自从阳极导人,阴离子药物只能从阴极导人。(4) 电渗作用 电渗作用是在电压作用下,皮肤两侧的液体产生定向流动,形成电渗流,带动水合的药物离子移动。皮肤在生理pH下,相当于一个带负电荷的多孔膜。膜两侧的

15、液体定向流动的方向决定于电极的极性与皮肤的电荷。当介质的pH大于皮肤中角蛋白的等电点pH 34时,皮肤带负电荷。水分子从阳极通过皮肤流向阴极。这个过程增强阳离子型药物的经皮渗透,也增强了溶液中非离于型药物的经皮渗透。当介质的pH小于皮肤的等电点时,皮肤带正电荷,电渗的方向则相反。2. 答:(1) 空化作用 空化作用是指超声波在组织中传播时,引起介质和细胞内气体分子、气泡的振动,气泡随之受到破坏而形成空隙或空囊。实验证明空化可发生在角化细胞中,推测由于空囊的振动导致角质细胞的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亲水性通道,可促进药物的渗透,对亲水性药物更为有效。空化作用是超声导人作用的最重要机制。(2) 机械作用 机械作用是指介质或其他粒子在吸收超声能量的同时,产生辐射压力,对气体粒子和细胞起着“推”或“拉”的作用,从而,把药物分子“推”或“拉人组织内。(3) 对流运输 对流运输是在超声波作用下,引起扩散体系内气泡不断振动,进而导致气泡周围的微粒旋转和液体环流,由此而引起体系内溶剂流动,有助于药物以对流运输扫扩散进入皮肤,特别是以附属器为通道的对流运输更明显。(4) 热效应 热效应是药物、介质、皮肤和皮卜组织吸收超声波产生的机械能可连续地转化为热能,因此,增加药物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