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丽环境营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41265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美丽环境营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美丽环境营造(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3.4环境营造(曾为刚)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营造出区别于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给人逼仄感觉的环境,要着重体现生态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此,乡村景观应具备以下特征:(1)大地般的宽广感和辽阔感,伸向远方的平远感,稳重的安定感和宁静感。平原地带的农田,很少有遮挡视线的物体,开阔的视野可以看到大片的农田,给人一种非常宽广、舒展的感觉,土地中畦埂等对土地的划分,在增加土地延伸感知的同时也增加了乡土气息。山区丘陵等地方的山脚,体量显得比较厚重,营造出稳重的背景画面,让人产生安定的情绪,给人安心的享受。(2)丰富的水系与生物,多样化的生境。河流、渠道等水流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乡

2、村景观的部分框架,在田园之中,水田、水渠、水库、菜地、树林等的水系与植被是构成景观的主体,并在具有循环性的基础上构成,这种水系与植被的景观可以给人带来本质上的宁静感。(3)丰富的四季景观变化,多彩的植被和温和的气氛。乡村景观中自然植被丰富多样,不同季节开花的地被植物和乔灌木营造了和谐丰富的乡村季相景观。以农田为例,春天田头地边野花盛开,初夏河边垂柳依依,盛夏禾苗绿油油一片,秋天收割黄金的麦田。同一个地方,四季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加之与四季相对应的动物的生息变化,这种自然规律对物种进行的合理时空配置,营造出了丰富的季相景观。(4)顺应地形过渡的土地利用,山脚或大斑块边缘坐落村落,形成具有稳定感和

3、安全感的居住环境。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秩序进行综合,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常能让人感受到景观的美感。例如林地和农田边界、河流驳岸等,这种形状和色彩的变化给乡村景观带来柔和的景观感知。(5)人性化尺度营造的农村建筑物,乡土建筑材料营造的景观。顺应地形等自然条件和实际需求,在人力所及的X围内形成的耕地规模、石墙高度、村落大小等,便能够形成人性化空间尺度的舒适性景观。例如将农田按农民一天劳动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为单位进行分割,修筑适合人、农用车通行宽度的田间道路,与自然协调,带来舒适感和亲和感。(6)具有历史性文化遗产,蕴藏着年代美的景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材质、形式、色彩等地域文化景观元素,使构成景观的物体

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累积,在逐渐朽化的同时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流露出一种古老的、深沉的、耐人寻味的美感,这就是“年代美”。为产生这种美感,可采用的材料有自然石材、砖瓦、木材和铜等,相反,混凝土、沥青、钢筋、塑料、瓷砖等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整洁变得污渍斑斑,不能产生年代美。图3-1具有稳重的、给人以安定感和宁静感的乡村景观图3-2丰富的水系与生物,四季变化的景观图3-3顺应地势起伏的土地利用图3-4人性化尺度的及乡土材料营造的乡村建筑物图3-5蕴藏着年代美的景观为营造出具有上述特征的美丽乡村,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

5、次的功能,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环境营造应贯彻以下原则:A. 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B. 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X,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C. 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维护乡村生物多样性。D. 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并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以下将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景观风貌提升美化、生态环保技术应用等方面给出营造美丽乡村环境的指引。3.4.1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指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优化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

6、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调控和持续改善的区域性空间格局。(一)构建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美丽乡村规划X围内“斑块-廊道-本底”布局结构进行引导完善,以农田、村庄、河塘水系、沟渠、道路、林网等景观要素为载体,通过基本农田保护、水土流失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湿地建设保护等措施,将美丽乡村X围内本底打造好,并通过蓝道、绿道等生态廊道将其与各斑块串联成网,形成由核心区、廊道、缓冲区及必要的自然修复区或管理区和踏脚石组成的生态网络,构建出安全的生态大格局。图3-6生态安全格局模式图1、本底以农田、林地、河流湿地为各自片区的本底,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区,生态安全敏感性高的地区划为

7、核心保护区,如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地、重要湿地等。生态安全敏感性适中的地区划分为缓冲区,如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应加以保护,限制人类过度干扰。生态安全敏感性一般的地区划分为生态植被建设区及生态旅游开发区,在强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同时适当开发一些对自然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2、斑块将规划区域内镶嵌在本底中的具有相对同质性的斑块如居民点、片林、池塘等合理布局,使其大小、形状、数量及在空间上的分布、位置和排列科学合理,发挥其踏脚石的生态功能。3、廊道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如道路、河流、防护林带、谷底、山脊等优先作为生态廊道,沿廊道两侧各控制相应宽度的生态宽度。对公路、铁路等人工廊道内设置

8、生物迁徙通道,如生态桥和生态涵洞,降低由其产生的生境破碎化现象;对水系廊道开展生态驳岸建设,在河岸两侧构建滨水绿化带,发挥河道生态系统的行洪排涝、水质改善、休闲观光等功能;对于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应避免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减少外来物种引进,避免植被结构和树种单一,农田防护林结构最好为梯形结构,并具有疏透性或半透性。(二)维护在生态网络格局背景下,从基本农田保护、水土安全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湿地建设与保护等措施入手,维护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1、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科学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储备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农村居民点有序、科学集聚,严

9、格控制、有序引导耕地转化为非耕地,保持耕地占补平衡。2、水土安全规划开展水土保持规划、洪水安全规划、面源污染防治规划、防灾避险规划,通过优化的景观格局,加速、延缓、阻断、过滤水土气过程,提高水土过程的安全性。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恢复工程,强化对取土、挖沙、采石等活动的管理;限制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等自然灾害危险区内的土地利用,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制度,坚持开发建设项目与水土保持建设的“三同时”制度。3、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中长期保护发展规划,从区域、景观、工程三个尺度进行生态网络建设和生境修复。在区域尺度上,对核心区实施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景观尺度上,维

10、持较高比例的自然、半自然生境,增加不同生境类型的镶嵌性和异质性,提高景观的连通度和渗透性;在工程尺度上,应用生物生境再生技术,修复生物生境,构建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4、生态湿地建设与保护将湿地建设与保护纳入生态系统管理的整体性之中,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环境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建设与保护。具体工程措施如在水面最深处的池底中心位置向下挖20-30厘米以形成凹坑,作为枯水期水生生物的避难所;在低洼湿地栽植芦苇、菖蒲等水深植物,并充分利用周边的草屋、亭台、古树等,体现乡土风情;控制水面和岸线被建筑随意侵占,防止乱搭乱建;充分利用乡土植被进行不同层次空间的绿化美化,并在紧靠水面的地方建

11、设环形小路,满足人们亲水需求。3.4.2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整治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三方面内容,从“点-线-面”三个层面覆盖镇域空间。(一) 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农田、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来自上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当使用或处理的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秸秆、畜禽粪便、饲料;污染类型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主要污染物为磷和硝酸盐。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整治方案有一下几点:1、完善相关规划和政策制度(1)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在开展全域土壤和水文调查的基础上,对接产业规划,合理安排种植、养殖结构,

12、利用生态承载力、自净能力实现污染减量。(2)加强管理和监督,严格规X药物、肥料、饲料使用。建立完善许可制度,按照相关规划引导农业发展,避免盲目或超负荷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管系统,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农药、肥料、饲料或无生产许可的产品。(3)加大环保产品的补贴和推广。加大有机肥料、无公害药物、可降解农膜等环保产品的推广和补贴,推行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4)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完善处罚制度,加重农业生产中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滥用农药、肥料、焚烧秸秆、乱排养殖污水等行为加以规X,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奖惩。(5)提倡多种经营模式,实

13、现规模经营。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积极有序、科学合理进行农村土地扭转,引进高新农业企业,进行农户+企业的规模化种养殖模式试点、推广。2、从源头到终端进行综合整治(1)建设拦污治污工程,从源头实现污染物减排和循环利用。以分类处理为原则,结合农田、农舍、畜禽养殖场所等建设,积极开展污染物拦截、收集工程建设,以便对污染物进行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2)开展污染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配合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开展污染物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综合采用生物治理措施、化学治理措施、物理处理措施等各种污染处理措施,以改善环境质量。其中生物治理措施可结合景观风貌提升美化中生态植被建设工程,建立生态化污

14、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缓冲带等,加强对污水的处理、循环利用。(3)划定污染防控分区,制定针对性污染治理方案。3、提升农业技术含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和谐(1)加强精确农业、最佳农田管理措施、平衡施肥等农业科技建设、管理力度。加强配方肥、有机肥、缓释肥、配合饵料等高效肥料、饵料的推广和应用。根据作物、水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科学施肥,选用专用配方肥料、饵料。减少氮源、磷源的排放,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和谐。(2)实施农药减施工程。根据生物生长需要使用农药,加强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积极开展安全用药宣传,加强病虫害预报,减少用药频次。(3)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

15、快建设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产高效。推广生态农业种植、生态水产养殖、生态畜禽饲养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通过数控温室大棚技术、水产养殖增氧及温控技术等的引入,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并通过示X园、示X基地等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和示X效应,达到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等方面的效益。4、加强环保宣传培训(1)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环保相关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的生产观念,从而使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2)加强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对农业生产者的专业指导,不断加强示X与培训,积极探讨并推行对环境影

16、响较小的生态生产方式。(二)水环境综合整治1、加强水源保护,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养殖业污水的控制、处理,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2、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工程和生态修复。清淤、疏浚要注重对两岸水生植物的保护,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疏浚联通的河道能提高水体流动性,提高溶解氧浓度,将有利于水体自净,维持良好的水质。实施河道的生境修复工程,在满足防洪、航运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可在适当河段两边沿河道增设人工浮床,栽植观赏性水生植物,依靠水生植物、自然生成的各种动物、微生物,使河流水质得到净化,恢复其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加强水环境监管制定完善区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