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333946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新课标人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福清二中高三语文第五册综合练习卷 2020.9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39分)一、(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福祉(zh ) 朝暾(tn) 谲诈(ju) 惊魂甫定(f) 伫立(zh)B.杂役(y) 衅钟 (xn) 赡养(shn) 妍媸毕露(ch ) 欢谑(xu)C.思忖(cn) 口讷(n) 尘滓 (z ) 面面相觑(q ) 猿猱(no)D.赧然(nn) 喧豗(hu) 逾垣(yun) 将进酒(qing) 荆杞(q)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觉解目不瑕接深恶痛绝正其义不谋其利B僭位诚惶诚恐

2、胼手胝足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C染指明察秋毫缘木求渔仰之弭高,钻之弭坚D聚讼断壁残垣专心致志一言以敝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全民,不致于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黄仁宇孔孟)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_教条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冯友兰人生的境界)A.滋养波及 及其/和 B滋养 波及以及/或C.滋生 涉及 及其/或 D滋生

3、 涉及 以及/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一切铺垫都已显现的情况下,2020年必定是“宝洁”大显身手的一个好年头,“飘柔”则是首当其冲的先锋品牌。B.假如您是一个遭遇挫折或失败、立志“东山再起”的人,您可要摆正心态,调整心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哇。C.有些“老板”“老总”嗜好赌博,常常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输得衣不遮体,只得穷极无聊,乞讨街头。D.杨臣刚带着新书老鼠爱大米到南京签售的时候,感慨颇深地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每首歌红了之后都会出现一些盗版和炒作。”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1921年12月,鲁迅先生写成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被译为几十种文字,国内外传播),是中

4、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B意识流小说家非常注意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往往通过作品中人的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C追忆往事可以给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D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其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称道;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与律诗。6下列对文学常识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先秦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历史散文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B.孔孟一文认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言行有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主张

5、性善论,孟子则以为性恶来自先天;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C. 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与红楼梦,等等。D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行于20世纪2070年代,包括表现主义(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意识流(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荒诞派(如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和魔幻现实主义(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二(12分,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9题。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

6、、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

7、里有一段很生动、很形象的说明: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日方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日方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日方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

8、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7根据文意,下列对“全”和”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B”

9、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8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大大的误解”?根据文意,下列句子能够作出正确回答的一项是A古代那些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都是自然主义的刻画现实。B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C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D古代优秀画中的龙,虽在云中露出

10、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日方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诗歌而言,要想写出“一鳞一爪”而没有支离破碎之感,能给人以完整的”龙”的感觉,需要作者心中先有一条完整的“龙”在。B通过提炼集中,一粒沙里能看见一个世界,“一叶、一花、一世界”,这属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

11、实主义的创作方法。C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实见虚,由“粹”到“全”,表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D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也就是“全”和”粹”的统一与结合,“虚”和”实”的相生与相成。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3道题 :(9分,每题3分)寡人愿安承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

12、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11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B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C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D沛然下雨,则苗浡然

13、兴之矣12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 代词,这些人。B愿比死者一洒之 。 比: 为,替。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 孝悌:教顺父母,恭顺兄长。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 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1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B有以异乎? 无以异也。C夫谁与王敌? 今夫天下之人牧D为民父母行政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第卷(共61分)(提醒:14-16题的答案写在第8页)14、翻译下列句子: (5分)(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2分)(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3分)15“始作俑者

14、,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2分)16引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本诗写于唐广德二年(公元764),是时杜甫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徂”:开始,产生17、颔联中“重露成滴”、“稀星有无”,分别暗扣首联。请作简析。(3分)诗中前六句,通过各个景物意象,写出了“夜渐深”到“天欲明”的过程,单纯写“夜”而只字未言“倦”。“倦”体现在哪里?诗人为什么会“倦”?(5分)18在下列横线处填空、默写。(9分)(1)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表现了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态度,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诗中揭示主旨的是“ , ”这两句。(2)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 的名篇,其中写洞庭景观的两句“ ,”显示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