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332574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套和学生一起解套成长 有创新思维,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必需思索。当我尝试的第一节哲学方法课失败后,我才发觉,真正的原因是我自己不会多角度思索。于是我在教学困境中开始了反省,在反省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一、我们全部是“套中人”。哲学方法的操作步骤是:老师随意给出一个素材,如笔、纸、一段阅读材料、一句话等,要求学生观察和思索;然后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对此提12个有价值的或感爱好的问题;接下来由学生民主筛选出她们感爱好的题目,用辩论式、漫谈式、演化式、推进式等方法进行争论或讨论。有一次,我随手拿起学生书桌上的一瓶矿泉水作为素材,要求学生想象、发挥。但我发觉学生不是想不出问题,就是提的问题没有什么探讨的

2、价值。如水的用途是什么,矿泉水和纯净水有什么区分基础上全部集中在水这个层次。我对学生说:“除了水,你们还能够想到其余吗?”没想到学生反问我:“老师,那您想到了什么?”我想了一下,说“老师想到的也是水。”哎呀,看到矿泉水想到的也是水,连我自己全部陷在惯性思维里了。经此反问,我马上警醒:其实我也是“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的。我的思维也没发散,不知道多角度引导学生思索。而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这个“保姆”,我不引导她们,她们也不懂甚至也懒得多向度思索。就像金丝雀在笼子里呆久了,反而不敢飞出已经打开了门的笼子。其实,师生全部是被限制了思维的“套中人”,我们全部深陷“路径依靠”一旦作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

3、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停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换句话说,就是你一旦选择了某种思维方法,其惯性会让你无法轻易地用另一个方法思索。二、学生因我而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时候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复。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收,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学生轻易缺乏主见、崇尚权威而迷失自我,造成学生想象力的枯萎和发明力的衰竭。我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静止的冷藏知识的典范”,这能怪学生吗?她们是接收了老师的教育而承继了我们的思索模式的。她们实际上是被我卡住了,问题的关键就在老师本身。反思以后,我恍然大悟,源头在“我”,症结在“我”,而非学生。因此我必需改变自己的思

4、维模式。接下来,我先训练自己从多角度去思索。怎么才是多角度?我又被卡住了。我先学习“什么是哲学”。哲学,本质上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系统的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不停地离开自己就是创新,哲学没有固定的本性,它在不停地离开自己。因此哲学是最根本的创新学。还是以矿泉水为例,它除了是水,还能够延伸到海水、洪水、缺水等,还有装水的塑料瓶,还有商标,保质期,上面还有环境保护使用提醒我自己的思维向度先打开了。我还“请教”了其余老师,有的由矿泉水想到其余饮料,有的想到健康问题这不就是不停的离开“水”了吗?有了多向度思索的初步经验后,我以多种方法激励、引导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对素材提问。逐步地

5、,部分学生能够提出各具特色的问题。我重新给了学生素材茶花山矿泉水。学生观察素材,并将其和万事万物普遍联络起来。学生的思绪也打开了:中国是茶的家乡,今天我们喝得更多的却是碳酸饮料,中国千年的茶文化会消失吗?大陆和台湾隔海相望,对台湾开放大陆农产品市场,这对大陆农业是利大还是弊大?“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河水泛滥给它带来了肥沃的泥土,这是否能够说明洪水也有好的一面?这次学生是在我的引导之下进行思索,进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如此引导几次,学生的改变令人刮目相看。再上课时,学生根本不需要我的引导,自己就把思维发散开了。比如,我给出一个素材:杨。学生对“杨”的提问:我个性张扬为何总被同学认为是爱出风头?国

6、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被看成是“破冰之旅”,请你估计台湾何时回到祖国怀抱?瞧,学生由“杨”这个字联想到其它的领域。这么就打破了思维定式,收到了思维拓展的效果。这些问题现有趣又有一定的深度,也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原先不愿意加入的学生也主动思索了。以后,大部分学生全部抢着提问,因为在“筛选问题”步骤,假如自己提的问题被大家选中,很有成就感。这种课型经过竞争激发和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改变表现在“质疑的胆量”。对“用当代的眼光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外资入侵对中国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进行立场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全部选择了“弊大”,而且在辩论时,选择“利大”的学生有些吞吞吐吐。课

7、后交流才知道,她们认为假如选了“利大”就是不爱国,因此不敢大胆辩论。原来还要再“解放思想”才行。这只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实现。慢慢地,学生的个性展现出来了,思维不停拓展。因为讨论剧烈,下课铃响了,她们全部不愿下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很高。三、和学生在“共舞”中成长。哲学方法课型是动态生成的课堂,难以预设。学生的思维发散了,我却跟不上学生的思维了。那一次,素材是个“杨”字,一学生从“杨柳归根”想到两岸统一。可我却不懂什么是“杨柳归根”。从学生那里我才明白,原来是文学上用柳条柔软下垂比方归根。那一次,学生变成了我的老师。我教历史学科,原来对专业功底是很有自信的,现在惭愧本身知识的广度还不够。于是我又因学生再次“解套”,时时注意学习充电,充实知识贮备,提升本身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实践哲学方法课型的教学轨迹里,我观念的转变使引导方法转变了,进而使学生发生了改变;而可爱的学生也改变了我,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世界历来无需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见解和经验”,这个清楚的感悟让我好像在迷雾中见到了光亮,有一个豁然开朗的兴奋这就是解“套”的方法。我体会:只要开始,只要上路,一切全部会在因缘成熟时开花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