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332330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 专项复习资料 第1讲 名篇名句的默写素材 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资料第一部分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第1讲名篇名句的默写2011年2015年安徽中考命题分析2016年安徽中考命题预测年份考查篇目考查方式题型题号分值作为安徽语文中考必考题目,题目分值保持在10分,题型为填空,考查方式保持不变,主要是记忆性默写和整体默写。2011年名句默写由8选6的记忆性默写和名篇的整首诗默写组成;2012年考查方式保持不变;2013年整首诗默写考查一首律诗的后四句,变换了考查形式。2014年和2015年又恢复到由8选6的记忆性默写和名篇的整首诗默写组成的考查方式。预计2016年安徽中考有关名篇名句的考查,题型会相对稳定,分值也不会变化。复习时应加强对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的

2、背诵和默写。2015桃花源记使至塞上望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相见欢渔家傲秋思记承天寺夜游记忆性默写填空1(1)6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默写填空1(2)4分2014左传出师表饮酒次北固山下春望雁门太守行水调歌头破阵子记忆性默写填空1(1)6分夜雨寄北整体默写填空1(2)4分2013论语观沧海陋室铭浣溪沙岳阳楼记游山西村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记忆性默写填空1(1)6分钱塘湖春行整体默写填空1(2)4分2012论语为政孟子告子下饮酒望岳相见欢醉翁亭记破阵子己亥杂诗记忆性默写填空1(1)6分赤壁整体默写填空1(2)4分2011关雎孟子告子下饮酒次北固山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江城子

3、密州出猎过零丁洋记忆性默写填空1(1)6分登飞来峰整体默写填空1(2)4分考试说明2015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要求:准确默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的句、段、篇。其中文言文出师表鱼我所欲也三峡、古诗词蒹葭饮酒行路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游山西村山坡羊潼关怀古也列入2015年语文学科考试古诗文阅读和古诗文默写的范围。古诗文默写是学业考试试题中“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中重要的考查内容。纵观安徽近五年的考试情况:名句名篇默写形式相对固定,分为两大题9小题,分值为10分,考查的全都是记忆性默写,第一大题是从8小题中选做6小题,第二大题一般是默写整首或半首古诗。

4、名句名篇的默写的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的句、段、篇。本题考查的目的意在引导考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语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古诗文默写的考查仍集中于名家名篇,大多考查那些意蕴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励志方面的名句,古诗词的主旨句、对偶句或是描写精彩的句子。1名句积累的方法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常见的积累方法有:(1)理解积累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达到一种见“字”知“名”、见“义”知“句”的效果。要将“眼看口读耳听思考”这一过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2)

5、归类积累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找出其“异”诵读,进而把握其特征,理解其意义,熟读成诵。(3)联想积累就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法积累名句。或由某一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句子,或由某个作家作品名联想到某一名句。(4)回环积累先快后慢。意思是说第一次感知的内容记得较快,忘记得也快些,若反复诵读,记得就牢靠一点,忘记的速度就慢些,如此反复就能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永远不会忘记。(5)抄读积累就是抄写、读背一些重点诗文名句,既加深印象,又提高积累效率。2默写的总体要求(1)书写准确每句中错、漏、添字,该句不给分。因此,必须正确理解诗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平时加强练习,规范书写,落实到笔头。

6、复习时可以把平时练习中常错的字用笔圈起来以引起注意。(2)理解到位理解型默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题干,不能从课文中筛选出准确的答案。这就要求在立足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多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句子,尤其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3)灵活运用对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要烂熟于胸,尤其是每一篇诗文中的名句更应该作为识记的重点。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默写题,都要建立在背诵的基础上。但从上面的题型来看,古诗文默写重在理解运用。因此,必须在记忆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2015安徽)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 句)芳草鲜美,_。(陶渊

7、明桃花源记)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烟笼寒水月笼沙,_。(杜牧泊秦淮)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李煜相见欢)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_,_。_,_。【思路点拨】这几道题属于记忆性默写,其中(2)是整首古诗的默写,考查的均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只要平时把这些诗句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下来,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了。重点注意句中的“凌”不要写成“临”,句中的“庭”不要写成“廷”。(2)中的“道”不要写成

8、“到”,“与”不要写成“于”。【参考答案】(1)落英缤纷大漠孤烟直会当凌绝顶沉舟侧畔千帆过夜泊秦淮近酒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将军白发征夫泪庭下如积水空明(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014安徽)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诗文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 句)肉食者鄙,_。(左传庄公十年)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烽火连三月,_。(杜甫春望)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人有悲欢离合,_。(苏轼水调歌头)醉里挑灯看剑,_。(辛弃疾破阵子)(2)默写李商隐的

9、夜雨寄北。_【思路点拨】这几道题属于记忆性默写,其中第(2)题是整首古诗的默写,考查的均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只要平时把这些诗句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下来,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了。重点注意句中的“抵”,句中的“摧”以及(2)中的“涨”等。【参考答案】(1)未能远谋受任于败军之际山气日夕佳潮平两岸阔家书抵万金黑云压城城欲摧月有阴晴圆缺梦回吹角连营(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013安徽)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择其善者而从之,_。(论语)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苔痕上阶绿,_。(刘禹锡陋室铭)无可奈何花落去

10、,_。(晏殊浣溪沙)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夕阳西下,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默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后四句。_【思路点拨】这几道题属于记忆性默写,其中第(2)题是整首古诗后半部分的默写,考查的均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只要平时把这些诗句熟练地背诵并默写下来,不写错别字就可以。重点注意“善”“燕”“复”“涯”“阴”的书写。【参考答案】(1)其不善者而改之星汉灿烂草色入帘青似曾相识燕归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山重水复疑无路断肠人在天涯伤心秦汉经行处(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

11、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关雎1(2015安顺)_,君子好逑。2形容因对爱情的思慕和对问题的烦扰而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诗句是:_,_。_,_。3关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_,_。_,_。”这两句就是佐证。(二)蒹葭1(2015湖州)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2015连云港)蒹葭萋萋,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3溯洄从之,_。溯游从之,_。4蒹葭采采,_。所谓伊人,_。(三)曹操观沧海1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_,_。2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_,_。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4描写诗人的奇特想象,反映作者博大襟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四)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1(2015长沙)采菊东篱下,_。2表现诗人恬淡心境的名句是:_,_。3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4(2015山西)陶渊明饮酒中用问答形式表明内心清静就能远离喧嚣之意的句子是:_?_。5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