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资源短缺(1)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33225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资源短缺(1)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一章 资源短缺(1)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一章 资源短缺(1)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一章 资源短缺(1)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一章 资源短缺(1)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资源短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资源短缺(1)(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资源短缺、自然资源及其属性(一)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只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 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 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三)自然资源的特点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分布不匀,地域性差异明显3、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国家政策 和技术水平(四)自然资源的属性:1、稀缺性2、整体性3、地域性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我们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将其分为以下类型。自然资

2、源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 源(一)可更新资源 可更新资源(原生性自然资源、可再生资源、续发性资源、非耗竭性资源、无限资源)是能够通 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风、降水、气候、森 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续稳定产 生的。(二)可耗竭资源 可耗竭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非续发性自然资源、耗竭性资源、有限资源)是指:假定在任何 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这种自然资源是 在地球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与量是有限定的,空间分

3、布是不均匀的。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品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资源是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这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如汽车报废后汽车上的废铁可以回收利用。 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不可逆,且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是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煤、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这类资源被使用后就被消耗掉了,如煤燃烧变成热能,热便消散到大 气中,变得不可恢复了。第一节水资源(一)水资源概述 水资源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地球水圈中多个环节多种形态的水。狭义水 资源是指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通过陆海间的水分交换,陆地上逐年可得到更新的淡水资源,而

4、 大气降水是其补充源。狭义水资源是人类重点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水资源。 1、水的分布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分布很广泛,全球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因而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地球上的水的储量约140亿立方米,其中94%分布在海洋中,不可能直接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所利 用。 2、水的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都处在不断运动与相互转换之中,形成了水文循环。水循环直 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以至整个地球生态 都有着重要意义 (1)水的自然循环 传统意义上的水循环即水的自然循环,它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 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

5、、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 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特点:由降雨量自然循环的大致尺度; 水的性质基本不变; (2)水的社会循环 水是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人类社会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抽取附近河流、湖泊等水体,通过给水系统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在此过程中,部分水被消耗 性使用掉,而其他则成为污、废水,需要通过排水系统妥善处理和排放。 特点:工业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排放是主要污染源; 水的性质不断变化。 目前世界水资源正面临日益短缺和匮乏的现实 1、世界上很多河流濒临枯竭 2、许多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一些地区水文异常 水资源短缺的现实与目前不合理的开发

6、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1、供需矛盾持续增加 2、用水浪费严重,尤其是工业用水水资源危机原因 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一是自然,二在人类。 世界淡水储量本身不多,自然分配不平衡,淡水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 占有量的差别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的需求量大增,在不认识或不重视水资源的生态特性情 况下制定出违反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从而导致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混乱式管理, 使水资源日渐枯竭,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有偏差长期以来头脑中充塞的是“廉价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真实而深 刻的认识,缺乏危机感。2、缺少全局调控这特别是对几个

7、国家共享的水资源应作以公平而合理的分配。3、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没有讲求资源优化配 置,许多地区工业发展集中在高耗水类型的冶金、化工、造纸、电力、印染等行业上。 4、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不符多数情况下水资源属于公有资源,长期以来的低水价和无限制用水, 使水资源过度利用而得不到节约与保护。农业用水不科学,企业也不愿为节水投资。 5、浪费严重由于以上4个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淡水资源浪费严重,清水长流的现象随处可见。6、过度开发导致枯竭掠夺式的开发仅能支持一种脆弱的暂时繁荣,水资源迟早会耗尽,得不偿 失。7、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白沫黑水这种恶性循环使供需矛盾

8、更加突出,导致没水的地方缺水, 有水的地方也缺水缺少合格水源。二、中国水资源短缺形势分析 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不大,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10位。根据世界水 资源研究所提出的标准,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处于缺水上下限(1000-5000 m3/人)的中低值,总 体缺水。联合国已将中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而且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均匀。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988 m3,低于1000 m3的重度缺水 标准,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内陆河流域共有11个省、市、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1750 立方米的缺水紧张线,其中山东为380 m3,河北为330 m3,北京不足300

9、 m3,天津仅为150 m3, 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更为严峻的,部分地区严重的水污染,造成合格水源减少,水质 性缺水已威胁到我国业已不足的水资源供给。1、中国农业缺水状况2、中国城市缺水状况3、中国西北地区严重缺水 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降水量稀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对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率低),无疑是雪上加霜! 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控制人口增长(2)改变观念,循环用水(3)运用高新技术(4)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5) 发展水产淡水业第二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而必不可

10、少的有限资源。它具有 生产能力。作物产量、木材生产量、草场生产率等都是其生产能力的综合反映。土地作为一种资 源,它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一、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在全球51000X104 km2总面积中,陆地占29.2%,其中与人类关系最大的是可耕土地。世界上 现有耕地13.7亿h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0.5%。对于世界居民而言,这些土地无疑是一个巨大 的数字。用当前世界总人口 60亿计,人均占有2.5 hm2。 但是,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就得大打折扣了,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 的地理分布、土层厚度、肥力高低、水源的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属性 对农业

11、生产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土地质量诸要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土地的通达性, 包括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和交通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劳动力与机械到达 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从工矿和城乡建设用地的角度,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火山、地 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干旱、暴雨、大风等)威胁的程度等。 “限制性环境”: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属于干旱区,20%为陡坡地,10%的裸岩, 共占70% “适居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和军事用地等二、世界土地资源问题 1、世界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土地资源具有固定的人口承载力。

12、耕地是土地 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在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2、世界土地资源的数量不断减少3、世界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恶化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使用造成了全球土地资源的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养分的缺失。 全球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土流失是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带来的结果,而水土流失反过来 又影响了土地的质量。 同时世界范围内土壤盐碱化加重,土地资源沙漠化趋势在扩展,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积逐年增加, 土壤污染加剧。三、我国土地资源状况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土地质量较差的国家。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 hm2,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其 中

13、耕地面积大约占世界总耕地的7%。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人 均耕地不断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盐渍化和草场 退化面积不断扩大而损失掉大片的良田。因此,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 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我国耕地的特点 1.人均面积小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 hm2,相当于世界 人均土地的三分之一。 2、山地多,平原少 3、土地类型多,土地适宜性差别大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 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

14、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 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4、农业用地比重偏低,人均占有耕地少。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 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hm2的省、自治区, 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 5、利用难度大的土地面积比例大,国土面积中干旱、半干旱土地大约占一半,山地、丘陵和高原 占66%,平原仅占34%。另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和荒山等 中国的土地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状况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土地资

15、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以及土地资源管理不当,加重了形势的严峻性。因此必 须优先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第三节能源 一、能源的分类 1、按蕴藏方式分: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地球自身蕴藏的能量;地球与其他天体引力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能量。 2、按能源相互比较的方式分类(1)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2)可再生能源与非再生能源(3)常 规能源与新能源(4)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腰跚瞰撇飕、嫌麟二确融力酎蘑臆、舐脱林亶峭、就、二、世界能源消耗 全球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主要分布在北半球,集中在北美洲、中国和苏联地区;石油游7大储 区,第一大储区是中东地区。 在一次能源供应总量构成中,主要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全球范围内能源利用方面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是: 1、能源结构:由于资源分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差异很大 全球范围内能源利用方面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是: 1、能源结构:由于资源分布的差异,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差异很大 2、能源效率:欠发达国家技术落后,导致能源效率不高 3、能源环境:使用过程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开采过程导致生态问题 4、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还包括能源生产与使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