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330609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语文春考卷(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l0分1.按规定填空。(5分)(1)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2)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诗经 秦风 蒹葭)()杜甫望岳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以光的明暗写山的高大,王维终南山诗中运用了相似手法的一联是“ 分野中峰变 , 阴晴众壑殊 ”。按规定选择。(5分)(1)小明跑步健身,坚持一段时间后想放弃,如下句子适合用来鼓励她的一项是(A)。(分)A.行百里者半九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D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刊登感言,如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B)。(分)A.旧的

2、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 .谢谢人们的信任,我会尽心竭力,做好工作。C.感谢人们的支持,我乐意为人们效犬马之劳。.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 阅读0分(一)阅读下文,完毕第38题。(1分) 天开图画即江山 王风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然”就是自然而然。“天”与“人”是一组对举的概念,两者同为发明者。“人”在发明,“天”更在发明。大自然的自我发明,称为“天工”,与此相对的“人工”,一般觉得是远远不及的。而对于人的发明,最高贵的赞美就是“巧夺天工”。与此相类,大自然的声响被称为“天籁”,对于人间的歌唱,其最高赞美也就是用这个词来形容。 孔子“知者乐

3、水,仁者乐山”,人格在山水中获得共鸣,这种人与山水的关系延续至今。音乐中大量的是对大自然的抒写,古代最出名的器乐曲,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引起了千古的赞叹和惆怅。人与人,借助音乐描摹的山水达到最高的和谐,正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缩影。 魏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以自然为题材的山水诗和山水画蓬勃而出,并延续至今,形成诗画中最引人注目的老式。开创山水诗的谢灵运好游,曾经惊动地方官,觉得山贼。人的情感与山水相通,则以山水为友。唐代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不将山水看作客体。 至于山水画,最早的文献也出自东晋。画家宗炳,由于老病,不能亲历山水,因此图绘下来以了却

4、山水之思,山水画就成了真山水的替代品,可供“卧游”。中国山水画,固然有不体现人之活动的纯正山水,但更大量的,则在山水间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以及结于山坳水滨的几椽草庐茅屋。在古人的观念中,这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离开了人,虽然完整,但那是寂寞而缺少生命的。山水画集中了画家对山水的观测和想象,移于尺幅间,石涛山水卷轴所钤“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中国艺术的真精神。也就是,从发现到发明,人可以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 山水可以现于画幅,同样也可以再起于庭园堂室之中,两者都可以称之为“缩地移山”。从巨大的皇家园林,到小康之家庭院周遭,千百年

5、来,人们都在模拟山水,这同步也是中国园林美学的最高原则。园林中,有山、有水、有花、有树,而一定要婉转曲折“直夺天工”,一若自然。一方面提炼自然山水,成就绘画的艺术发明;另一方面根据“画意”再造浓缩的自然。既以自然为师,又以自然为友。中国艺术就在自然与发明、“天工”与“人工”之间不断转化,融合无间。 所谓“天工”,古人欣赏的不止是山水这样的宏观景象,也涉及超过一般经验的单独的个别对象,诸如一块石头、一截树根,都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的惊叹之情,得到审美的愉悦。园林中没有奇石,反而是不可想象的了。奇石或采于山间如灵璧,或取于水中如太湖,并非因其材质若宝石之高贵,而在于形状奇异超过人的想象,所谓“鬼斧神工

6、”让人惊异于大自然的奇妙,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也有诸多木质器物,多取树根的天然奇崛,为镇纸,为笔架,为笔筒,为花插,或仅作摆件赏玩。无论“木者”还是“石者”,强调的是不俟人力,没有人的干涉,亦即所谓天然的“雕饰”。这也许可以称之为中国式的一种“雕塑”,只但是这种立体的艺术,崇尚的不是艺术家的雕琢,恰恰相反,它规定的是人的绝不加以干涉。换言之,这种艺术需要的不是发明美的双手,而是发现美的双眼,这是用所谓“眼光”发明的艺术。 几案上的奇石也有类于奇峦叠嶂者,与庭园中的叠石成山,背后皆衬以粉壁,黑白映照,也恰是水墨画的意境。人居之外,极目更远处,则是真山真水,蓝天白云可为背景,是最大的画幅“天开图画

7、即江山”(黄庭坚诗)。从天地到庭园到堂室到几案,层层与山水相遇,到处与自然共处,这就是中国老式的文化生活方式。 (有删改)概括第段的段意。(分) “天”和“人”都在发明(分),一般人工不及天工(1分)作者在第段中举李白、王维的诗句为例,对其目的分析对的的一项是(C)。(2分)A用来阐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蓬勃而出。B用来阐明以自然为题材的诗歌绵延不绝。C.用来阐明文人视山水为朋友,情感相通。D.用来阐明文人将山水视为主体的一部分。对第段写作特点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C)。(3分)A.“绘有或行或卧、其小如豆的高人雅士”一句,描写细腻,文笔生动。B.用“寂寞而缺少生命”形容没有人的自然,含比拟手法,

8、形象而深刻。C引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一语,阐明山水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D“咫尺千里,条挂厅室,朝夕相对”,照应上文中宗炳“卧游”的例子。第段画线句在构造上的作用是承办上文山水画就是集自然山水之美于画幅之中的观点,引出下文庭园堂室也可以和山水画同样“缩地移山”的见解。(2分)7.对第段画线部分理解对的的一项是( B)。(3分)A这种艺术需要人力对天然材料的加工和雕琢。.这种艺术需要从天然材料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这种艺术是指绘画、园林等不俟人力的艺术品。D这种艺术崇尚天然本真,不主张人的参与。8.“天开图画即江山”意思是“山水就是天画出的图画”。用“天开图画即江山”作标题,有哪些作用?(4

9、分) 用黄庭坚的诗句作为标题,具有文学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美感;标题“天开图画即江山”点明本文论述的对象,“天工”是“天”的发明,“图画”是人工的代表;本文觉得“人工”是对天工的模仿、发现,而“天工图画即江山”一语,是对天工的高度肯定,是文章主旨的基本。(二)阅读下文,完毕第12题。(15分) 白兰瓜 毕淑敏据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种反映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 北京的街头也常用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懂得同北

10、京街头的不同。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向导笑眯眯地看着人们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但是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也许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后来就连尝的爱好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 “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向导为人们打气。 只懂得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懂得它还是瓜的盛市。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

11、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前面一种急转弯,几种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瓜节隆重揭幕了。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种瓜的世界。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

12、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忽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沿,浮现了一种木乃伊似的老人。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她浮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种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由于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老人树根同样的脸上没有表情。极便宜的价钱。 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居然是咸的!过了半晌,才辨别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

13、了。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同样,撕扯不开。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目前已成为甘肃特产。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也想过,与否由于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懂得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想想这瓜,很有感触。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它

14、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好比一种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第到第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向导为家乡的瓜感到自豪,为后文写安西瓜的甜做铺垫,向导品尝白兰瓜觉得不错,与后文安西白兰瓜的香甜形成反差;通过向导的话,引出作者从兰州到嘉峪关的西行之路,推出故事发展,避免平铺直叙;以不断进行宣传的向导反衬下文言语不多的沙漠老人。10.

15、第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分)这段话描绘出安西的干燥炎热,为沙漠老人的浮现做铺垫,凸显出白兰瓜和沙漠老人生存环境的恶劣,烘托出白兰瓜顽强的生命力。11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4分)通过描绘多种感觉来体现白兰瓜浓烈的甜,如味觉上,从咸到甜的变化,“舔一舔,蜂蜜般的甜”等,触觉上,“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等,写出了浓烈的甜带来的多方面感受。(也可以从比方的角度赏析。)12.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4分) 这个道理是,生活中有诸多事情,会在流传过程中被误传,我们要进一步事实,才干发现真理。这个道理对结识当下社会现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诸多事实,在流传中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如包装和宣传并不能变化事物本质。我们在结识社会现象时,应当进一步原点,才干抓住事实真相。(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毕第315题。(8分)杂诗 (明)丰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