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稳态知识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328086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3稳态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必修3稳态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必修3稳态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必修3稳态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必修3稳态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3稳态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3稳态知识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必修 3知识点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一、稳态的生理意义1、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和能量交换。( 2 )内环境的组成:厂细胞内液体液组织液(内环境)I淋巴k(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2、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 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称为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3)调节机制一一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1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二、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一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

3、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一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霊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牛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 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鱼反馈)过程:饮水过少、

4、食物过咸等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一垂体抗利尿激素一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一细胞外液渗诱压下降、尿量减少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 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牛,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 减少。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人体内无机盐的动态平衡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2、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人体需要的无机盐有多种,如Na+、K+、Ca2+、Zm+、Fe3+、I-等4、无机盐调节:(负反馈)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一肾上

5、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一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一血钾 降低、血钠升高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钠排钾。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吸收分解分解.血合成-转化.糖转化-食物中糖类肝糖原非糖物质消化.氧化CO2+H2O+ 能量 (乳酸+能量)肝糖原、肌糖原等脂肪酸等非糖物质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隆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

6、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一血糖降低血糖降低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一血糖升高5、血糖不平衡:过低一低血糖病;过高一糖尿病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1、免疫系统的组成:广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7、r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I树突状细胞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J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G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一一第三道防线 r体液免疫3、4、1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抗原刺激B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效应B细胞L记忆细胞t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清除抗原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细胞)或吞噬了抗原的

8、巨噬细胞刺激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t同一靶细胞再次刺激时增值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增强免疫细胞的效应)T淋巴细胞增值、分化出才被释放至体液中的抗原被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清除5、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区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6、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

9、2条单链RNA(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人体的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末梢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规律性应答。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松神经-神经中枢r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

10、生兴奋 传入神经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兴奋在(1)、兴显二( 2 )、兴( 3 )、兴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4)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局部电泓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一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处负 内正一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一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一未兴奋部位)一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5、

1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一突触间隙一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6、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WZ (此区懣T. VIZ 此区騎生肺 丽卅h 4、並耳宇 砰r不能

12、&怖丈了1S区此展览生 H- E;:眦医发生障 薛碍,不丽讲ifl.兀熄听惊乍)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性语言中枢一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I运动性语言中枢一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一 1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一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二、人体的激素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血压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垂体生长激素促进蛋

13、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多种促激素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讲生长发育(包扌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肾上激腺肾上腺激素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胰岛胰岛素、胰咼血糖素调节血糖动态平衡卵巢雌激素等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 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睾丸雄激素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 男性第二性征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1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

14、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角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角类的受孕率。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 的正常交配。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 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的试验:实验过程: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向光性; 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不透光的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2)温特的试验:试验过程: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 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丕生长(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3个试验结论小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