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32289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清凉传 (3卷)宋 延一编(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o。209廣清涼傳序 朝奉郎尚書織局員外郎守 太原府大通監兼兵馬都上 騎都尉賜緋魚袋前勾當五 臺山寺司公事郤濟川撰 夫法界無邊.因利生而示境。法身無像。由接物以現形。何哉.蓋慈悲廣大.雖已證於菩提。誓願弘深。尚不捨於薩埵。故大聖文殊.宅清涼之境。示瑞應之形。良以此也。粵自世雄示滅。像教寢傳.金口微言。方流於震旦。玉毫妙質。不睹於祇園。聖智隱而易誣.昏蒙蕩而難信。菩薩。所以運童真之德。極遊方之化。揭慧日以照六道.注願海以澤四生.祕龍種上尊之稱。捨摩尼寶積之證。示為弟子。翊正法於能仁。當作如來。豫尊記於普見.不出大千之界。長居五頂之山.涅槃。稱五百仙俱。華嚴。說一萬聖眾。都淨城以演法。赫祥光而誘

2、人。寶樂銀書.深祕金剛之窟。仙花珍樹。大同靈鷲之峰。是以。波利西來畢命。願瞻於真相。無著南至捐軀。思接於慈顏。教肇騰蘭以來.具聞名號。地拓魏齊而下。益廣修崇。列梵剎以雲屯。範聖儀而星布。鐘聲香氣。互傳靈感之蹤。寶界金燈。咸覿神奇之應。濟。以夙緣薄祐。生逢遺法。尚繇羈官。得寓靈峰。時會博聞。遍窮異跡。思得紀述以警後來.而年紀寢深。簡編幾墜。獨有唐藍谷沙門慧祥。作傳二卷.頗成倫理.其餘亦有傳記。皆文字舛錯.辭意乖謬.惜乎。大聖之化跡。高士之遺蹤.將湮滅乎。慧祥所謂。時無好事。使芳塵委絕。信哉。濟川慨其若是。乃訪得真容院妙濟一公.其人純粹聰敏。博通藏教。講說記問。靡不精詣。因請公。採摭經傳。收捃故實

3、。附益祥傳。推而廣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終以巨宋親逢化相.名曰廣清涼傳。凡三月而成。授本院主事。募工開版。印施四方.俾師心三寶者。睹之益信向爾.時聖宋嘉祐紀號龍集庚子正月望日謹序。廣清涼傳序廣清涼傳卷上 清涼山大華嚴寺壇長妙濟 大師賜紫沙門延一重編 菩薩生地見聞功德一 菩薩應化總別機緣二 菩薩何時來至此山三 清涼山得名所因四 五臺四埵古聖行跡五 五臺境界寺名聖跡六 釋五臺諸寺方所七菩薩生地見聞功德一 詳夫大聖曼殊室利曳菩薩.久已成佛。示居因位。行菩薩行.接引群迷者也。何以知之。按首楞嚴經下卷云。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龍種上尊王如來。國名平等。乃至。爾時平等世界龍種

4、上尊王如來.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央掘摩羅經第四云。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乃至.若有聞是如來名者。恭敬禮拜.生歡喜國.閔四惡趣。若有持是如來名號者。若今見在。及未來世。曠野險難諸怖畏處.皆悉蒙護.於一切處。恐怖悉滅。一切八部諸惡鬼神。不能侵擾。又大寶積經第六十卷。文殊師利授記會。說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以何義故。名為普見。以彼如來。於十方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剎中.普皆令見.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必定當得成佛。唯除已入離生之位。及狹劣心。彼佛剎土.名隨願積集清淨圓滿.乃至。若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若有受

5、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有人稱文殊師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普見佛名。何以故。彼百千那由他佛。利益眾生。不及文殊師利。於一時中。所作饒益。如是等文證成非一。或問。文殊師利成佛國土。與阿彌陀極樂國土。優劣云何.答。大寶積經云。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喻阿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如來佛剎莊嚴。復過於此。何以故。普見如來佛剎莊嚴。不思議故上說菩薩成佛功德.次說菩薩真俗生處。且真諦生處者.華嚴經七十九。說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

6、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尸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繫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淨家族。此名菩薩真實生處次說菩薩世諦示現生處.據文殊師利般

7、涅槃經云。爾時跋陀婆羅菩薩。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婆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自在。卻後久遠。當般涅槃.佛告跋陀婆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室宅。化生蓮華.從母右脅而生。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8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乃至.我今略說。為未來世盲瞑眾生.又般涅槃經云。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

8、生法忍。又寶篋經第二卷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德。勝前福德。或有問曰。菩薩既久已成佛。何故復為菩薩。答。無垢稱經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又大慈恩寺基法師阿彌陀經疏。引經云。我昔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化。故我為菩薩.又問。何故菩薩名文殊師利。答。斯乃古時訛略梵語。今巨宋新傳。及唐時不空三藏所傳。皆云曼祖(仁祖切)室利(二合)曳。此云妙吉祥。此菩薩。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障名。二就勝義。以德立號。且初世俗因瑞障名者。以菩薩生時.有十種吉祥事故。所以菩薩名妙吉祥也。何為十種。吉祥之事.一天降甘露.二地涌

9、伏藏。三倉變金粟。四庭生金蓮.五光明滿室.六雞生鸞鳳。七馬產麒鱗。八牛生白2。九豬誕龍豚。十六牙象現。所以菩薩因瑞障名也。二依真諦立名者。據金剛頂經說。由菩薩身。普攝一切法界等如來身。一切如來智慧等.及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由極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故知。文殊師利菩薩。神通功德不可思議。大華嚴經第六十一入法界品。舍利弗。告諸比丘.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清淨之身。相好莊嚴。一切天人。莫能思議。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令無量眾生。發歡喜心。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光網莊嚴。滅除眾生無量苦惱。汝可觀察文殊師利眾會具足.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莊嚴。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住之處

10、。周迴十方。常有道場。隨逐而轉。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所行之路。具足無量福德莊嚴。左右兩邊。有大伏藏。種種珍寶。自然而出。汝可觀察文殊師利。曾供養佛善根所流。一切櫐間出莊嚴藏。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諸世間主。雨供具雲。頂禮恭敬。以為供養。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說法時。悉放眉間白毫相光。來照其身。從頂上入。又云.文殊菩薩。能隨所樂.現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諸大眾。以自在大慈。令彼清涼.自在大悲。起說法心.以廣大辯才。將為說法。文多不載。故知.菩薩以大善巧。拯接群生。為不請友。救世大悲。斯言信矣.華嚴七十九。彌勒菩薩。告善財言。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

11、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之行。善男子.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祕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議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集傳者曰。校此而論。既彼善財.得見文殊。皆是往昔同生同行。乃至.不生疲厭。況今之火宅諸子。

12、若能專心求見大聖。豈不宜哉。菩薩應化總別機緣二 夫。大聖應化。有總有別。隨機緣故。云何為總。答。如華嚴經第五十卷說。譬如月輪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隨逐於時。示現虧盈。三於閻浮提清淨水中.影無不現。四一切見者。皆對目前。而此月輪。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佛子。如來身月.亦復如是。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為四。一所謂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學無學眾。二隨其所宜。示現壽命。脩短不同.而如來身。無有增減。三一切世界淨心眾生菩提器中。影無不現。四一切眾生有瞻對者。皆謂如來唯現我前。隨其心樂。而為說法。令得解脫.乃至。而如來身。無有分別。無有戲論.今文殊亦爾.故菩薩般涅槃經云。住首楞嚴三昧

13、力故.於十方面。或現初生。或現滅度。入般涅槃。現分舍利。饒益眾生。乃至。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變現。不可具說。此上所顯。即是菩薩。遍一切處。普應機緣.故名為總.故華嚴鈔.引經偈云.文殊大菩薩。不捨大悲願。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兒叢.遊戲邑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狀。以現飢寒苦.巡行坊巿。求乞衣財寶。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願。令使發信心.信心既發已。為說六度法。領萬諸菩薩。居住五頂山。放億種光明.人天咸悉睹。罪垢皆消滅。二別者。即今遍在清涼五臺山。是也.以此處機緣勝故.又是本所居。金色世界報土。在此也。按大唐東夏神洲感通錄.宣律師。常於唐麟德元年仲春之季.有數天人來。禮覲律師。共相談敘。

14、律師。因問天人云。古昔相傳。文殊在清涼山。嶺五百仙人說法.經中明說.文殊。是舊住娑婆世界菩薩。娑婆。是大千總號.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云。文殊者法身大士.諸佛之元帥也。隨緣利現。應變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勞評論.但大聖多在清涼山。山下有仙花山。有五臺縣。清涼府。往往人到。不得不信.菩薩何時至此山中三 按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五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又據文殊菩薩現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金剛密跡主菩薩.白佛言。世尊。昔常為我說如是言。我滅度後。於贍部洲惡世之時。文殊師利。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15、。大作佛事。唯願世尊。為我分別演說。於何處住.復於何方而行利益。憐愍攝護諸眾生故。願為說之.乃至。佛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龍天。夜叉羅剎。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乃至。文殊師利。有如是等無量威德.神通變化自在莊嚴。廣能饒益一切有情。成就圓滿福德之力。不可思議。又據文殊般涅槃經云。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三昧。佛滅度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說法教化。成就令不退轉.又感通錄上卷.宣律師。問天人云。今五臺山中臺之東南二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堂隔澗.於今猶在。南有花

16、園。可三頃許。四時發彩.人莫究其所始。或云。漢明所造。或云.魏孝文所作。互說不同。如何。天人答云。二帝俱曾於此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曾於此造塔。昔周穆王時。已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勸常造寺。名大孚靈鷲。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與其天竺靈鷲山相似。因以為名焉.元魏孝文。北臺不遠。常來禮謁。見人馬行跡。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觀法師。於此造大華嚴經疏。遂下敕改為大華嚴寺。或問。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即說菩薩常在此山.如何現寶藏經及般涅槃經二經。皆言佛滅度後。方來此山。答。此由菩薩住首楞嚴三昧.無作妙力。能分一身為無量身。復以無量身入一身。俱無障礙。如經廣說。能以一身分無量身故.即一身常在此山。其所分身。於十方界.施難思化。即華嚴所說在此山.是也。又復以無量身入一身故.即十方界施化既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