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法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31895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法(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法 小学数学学得最多的是“数”概念。一年级从整数开始,五年级学分数。整数、小数和分数的逐步引进,都是只借助于实物、图形抽象、慨括出来的。数的计算,也是学生用计算或算珠,不断摆弄的实践中体会其运算法则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操作,认真观察,认真思维,从中去领悟数学表示的意义。学生的活动,不是教师的活动所能替代的。有时,教师往往考虑到教学时间太紧,便让学生的活动草草走过场,这是不妥的。说到观察、操作的意义,想到上海某教授举过一个例子。她在德国某小学听到一节“三角形求积”的课。学生不断在图形的摆弄中学习,竟然摆弄了3教时课,最后,终于找到了规律,得出了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公式。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如何正确思维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从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来看,目前一般都采用,教师以例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维,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进行思维活动。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要有所创新,那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而不能攀锢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进行抽象、概括活动时,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例如,“相遇行程应用题”教学,教师往往在直观演示,例题教学后作结时,过份强调了直观性。认为相遇问题只能是指导两个运动物体由两地同时相向而行至相遇的运动状况。对直观现象缺乏本质的揭示。其实,只要符合“同时”(即运动时间相等)的两个运动物体,都适用于相遇问题的计算公式。其中的路径,是指两个运动物体共行的路程。这是由乘法分配律所决定的。这样,学生在解答行程问题时,就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