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31267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中学九年级化学总复习碳和碳的氧化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和碳的氧化物【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物质,同种元素也可以形成不同物质;了解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2、了解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3、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开发其不同用途。【重点】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难点】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课时】1课时【自主学习】1、金刚石是( ) 形状的固体, 是天然( ) 的矿物, 用作( )( ) 和( ) 等。2、石墨是( ) 状固体, 是天然( ) 的矿物, 有良好的( ), 常用( )( ) 和( ) 等。3、木炭和活性炭具有( ) 的结构, 能吸附溶液中的( ) 和( ) 的物质, 吸

2、附过程中发生的是( ) 变化。4、常温下, 碳的化学性质( ), 随着温度的升高, 活泼性大大增强, 表现为有( ) 和( ), 方程式表示为( )。【疑难自解】1、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为什么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什么档案材料都用碳素笔来书写?3碳还原氧化铜有什么现象? 结论用方程式表示并指明谁发生了氧化反应谁发生了还原反应?【课内合作探究】1、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19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

3、明显?【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 (2)小周建议用图19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 置的作用是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 (填选项序号)的比例。A. 323 B. 403 C. 483你认为小施

4、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 (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 (填“吸”或“放”)热反应。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课堂检测】1、 纳米碳化硅(SiC)与金刚石都是正八面体结构,具有

5、高硬度、高强度、强耐磨性,且透明有光泽等性能,可用于制作人造金刚石。纳米碳化硅属于( )A.混合物 B.氧化物 C.单质 D.化合物2、下列有关CO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属于混合物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3、“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物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得到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丙炔(C3H4)合成2甲基丙烯酸甲酯(C5H8O2)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

6、反应物是( ) A.CO2和CH3OH B.CO2和H2 C.H2和CO D.CH3OH4、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来鉴别CO和CO2两种气体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紫色石蕊试液 C.灼热的氧化铜 D.稀盐酸5、 在温室大棚内生产蔬菜或花卉的过程中,常向棚内施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其主要目的是( )A.使害虫窒息死亡,防止植物的病虫害 B.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等的产量和质量C.产生温室效应,提高棚内温度 D.避免棚内发生火灾6、 下图是同学们经常使用的铅笔,在组成铅笔的各种材料中:(1)(每空填一种即可,填序号)能导电的是_,含有单质的是_,含有机物的是_,燃烧时产物中有二氧化碳的是_。(

7、2)该铅笔中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铝,将一小片该金属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7、将某氯化镁和氯化钡的混合物10g加水配制成50g溶液,该溶液恰好与50g硫酸镁溶液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4.66g沉淀。求:(计算结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原混合物中氯化镁的质量;(2)求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学有所得】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年级 (九) 学科 (化学)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8、。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难点】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时】1课时【自主学习】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适用于( ) 的反应, 因此也可用制取氧气, 其反应方程式为( )。3、二氧化碳可用( ) 方法收集, 理由是( ), 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是因为( )。【疑难自解】1、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 为何不用硫酸代替盐酸与石灰石反应? 为何制取时不用浓盐酸而用稀盐酸?【课内合作探究】1、在实验台上摆放着供你选择的如下药品和仪器(实验常备用品图中略):请你设计一种制备某气体的实验方案,填写实

9、验报告中的以下几项:制备气体名称实验药品(填写序号)实验仪器(填写序号)实验原理收集方法反思与评价【课堂检测】1、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CO、H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CO、H2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和CO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和CO,可能含有COD.根据,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生成2、下图是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

10、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金刚石 石墨 C60 碳纳米管A.这四种物质都很软,可作润滑剂B.这四种物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C.这四种物质完全燃烧后的产物都是CO2D.这四种物质的结构中都是每个碳原子连接3个碳原子甲a乙b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4、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b_。(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用_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色粉末。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

11、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产生沉淀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沉淀溶解变成澄清溶液。为了确定沉淀溶解成澄清溶液的原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相关探究。提出问题 沉淀为什么能溶解变成澄清溶液?查阅资料 碳酸盐溶于酸,碳酸氢钙Ca(HCO3)2溶于水。猜想与假设 溶液呈酸性;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把一小片pH试纸放在一块干净的玻璃片上,用_蘸取沉淀溶解成澄清的溶液沾在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得被测液的pH8猜想_。(填“成立”或“不成立”)实验:取沉淀溶解成澄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_。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猜想成立。通过探究得知,生成的沉淀会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交流与反思 从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或感受是_。【学有所得】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年级 (九) 学科 (化学)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3、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4、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