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310051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贸习题集名词解释(仅供参考)(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导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贸易:一国(地区)同别国(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它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总和,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2净进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部分。3国际贸易额:又称国际贸易值,是指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4对外(国际)贸易量:是指以一定时期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对外(国际)贸易额,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以当时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办法,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计算公式为:对外(国际)贸易量对外(国

2、际)贸易额价格指数。5贸易顺差: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顺差,或称贸易黑字,我国也称之为出超。6贸易逆差: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其差额称为贸易逆差,或称贸易赤字,我国也称之为入超。7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通过第三国(地区)转口商分别同生产国与消费国签订进口合同与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以营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是转口贸易。8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对外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D)中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对外的依赖程

3、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开放程度的基本指标。9贸易条件: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对其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10总贸易: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即为总贸易额。11专门贸易:以进出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的贸易活动,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称专门进口。离开关境的商品称专门出口。但从关境外国境内出口到其他国家的商品,则不被统计为出口。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即为专门贸易额。12有形贸易:是指实物商品(有形商品)的贸易。13复出口:是指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

4、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再行向外出口。14复进口:是指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又被该国重新购回。15净出口:是指一国同类商品上有出口也有进口,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部分。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是指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2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3自然优势:是指一国固有的天赋优势,如一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土壤质量、气候条件或矿产资源等。4获得性优势:是指通过接受教育与训练及生产实践等后天的活动获得的优势。5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指出,各国应

5、该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的产品,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6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7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指出,国家之间应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各国都应该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称为“比较优

6、势理论”。8相对价格:是指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价格之比。9贸易所得:是指在一国通过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达到了比贸易前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10非贸易品:是指不能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的商品。第三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一、名词解释:1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示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与出口的商品数量。提供曲线既可以看成是一国的出口供给曲线,也可视为一国进口商品的需求曲线。作为出口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愿意提供出口产品的数量;作为需求曲线,它表示在不同的贸易条件下,一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2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

7、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3相对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性,或者说是一国的相对资源供给量。4相对要素密集度:是指单位产品的相对要素投入比率。5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6里昂惕夫之谜:又称里昂惕夫悖论,是指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采用美国的数据对-模型所做的实证检验,检验结果与-模型的结论正好相反。第四章 新古典贸易模型:扩

8、展与应用一、名词解释:1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同一种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而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2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认为,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在两国均不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的前提下,贸易使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提高,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这会使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3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满足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假设前提下,由于生产要素不能在国家间自由流动,国际贸易不仅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要素报酬(如工资、地租、利息)的国际差异缩

9、小,最终会造成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4特定要素定理:国际贸易使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获益,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公共要素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特定要素的增长会增加本要素的总收益和流动要素收益,降低另一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公共要素的增长使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都增加,而公共要素的收益下降。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名词解释:1行业间贸易: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各国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的贸易。产业之间发生的贸易活动,主要基于不同国家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2产品生命周期:产品从创新出来,根据市场反馈,不断改进;到逐步标准化生产,市场不断扩大;再到完全成熟,标准化生产,市场基本饱和;乃至最后被新创新的产品淘

10、汰这样一个过程。3不完全竞争:如果某行业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主要厂商,而在消费者眼中各厂商生产的产品互有区别,各厂商是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则称该行业是不完全竞争的。4行业贸易指数: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式中: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到1。5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边际收益递增)。6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

11、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7外部规模经济: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8坎姆模型: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说明外部规模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利用这个模型可以说明为什么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消费者需求偏好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9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

12、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10需求的收入弹性:经济学家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之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用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的比来衡量。公式可以表示为:11恩格尔法则:德国经济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在说明和预测收入与需求变动的关系时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则将他的这一论断称为“恩格尔法则”。12克鲁格曼模型:指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下的国际贸易模型。在给定规模经济和市场均衡的条件后,垄断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则可写为,垄

13、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利润为零。垄断竞争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大大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福利。第六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流动:由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劳动力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内或不同岗位之间、行业之间、职业之间的自愿选择、迁移的现象。2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从全球观点出发,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一体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实

14、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3智力外流:最初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科学家、医生、教授等迁移到发达国家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也被称为“智力反向外援”。后来人们把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接受高级专门教育的留学人员滞留不归也划入智力外流的范畴。4外国直接投资: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5国际间接投资:发生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活动,包括国际信贷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前者是指一国政府、银行或者国际金融组织向第三国政府、银行、自然人或法人提供信贷资金;后者是指

15、以购买国外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为内容,以实现货币增值为目标而进行的投资活动。6转移定价:跨国公司内部,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销代产品,提供商务、转让技术和资金借贷等活动所确定的企业集团内部价格。7跨国公司: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矿山、工厂、销售机构或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8技术转移:指通过跨国公司建立子公司及其他方式而实现的在经济上有用的知识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第七章进口保护政策:关税一、名词解释:1关税:进出口货物通过一国关境时,由该国政府所设计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关税作为现代贸易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一国国民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 2名义保护率:某种进口商品通过该国关境时根据海关税则被征收关税的税率。以名义保护率衡量关税保护率的高低,有一定的局限性。3有效保护率:对某工业单位产品“增值”部分的从价税率,即一国整个的贸易壁垒体系使某产业单位产出的增值提高的百分比(不考虑非关税壁垒)。公式为:ERP=(WV)/V,其中,ERP为有效保护率,W为施加一整套关税后的增加值,V为施加一整套关税前的增加值。 4进口附加税: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正常的进口关税外,还往往会根据某种需要再征收额外的关税,即进口附加税。进口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