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30911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通史贯通训练(五)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贯通训练(五)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1907年,清政府决定将“龙兴之地”东三省对各国开放以“平均各国之势力”。结合下表可知,这一举措意在()清政府在东北“新政”时期建立商埠年代奉天吉林黑龙江1907年大东沟、辽阳、安东、凤凰城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1908年奉天、葫芦岛绥芬河1909年百草沟、龙井村、三姓、头道沟1910年珲春、宁古塔海拉尔A维护人民利益B遏制日俄扩张C主动对外开放 D发展东北经济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1900年,俄国独霸满洲破坏了“门户开放”政策,1904年,出于本国的利益和英美的怂恿,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俄国战败

2、,日本企图独霸满洲,对东三省主权的完整构成了极大的危害。1907年,清政府在东三省实施“新政”,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遏制日俄的扩张,故选B项。2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给予国民财产占有和人身安全的自由权利,解除之前强加民族工业的各种限制;设立实业部,并通电各省都督设立实业公司,规定“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各地应“切实经营”。这些举措()A改善了近代经济的发展环境B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C奠定了国家统一的物质基础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解析:选A题干主要叙述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实业”发展,这就为近代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故选A项。31

3、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又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解析:选C甲午战败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C项。4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D辛亥革命打断

4、了中国工业化进程解析:选C由所学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为中国本土工业开辟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但从材料看,一战期间中国工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进口也较为困难,实际上又制约了本土工业的扩张,故选C项。5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A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B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C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D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解析:选B据材料“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说明

5、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故选B项。6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A区分封建统治思想与儒学B用科学方法对待儒家思想C成为了新时期儒学的代表D促进了新儒学的弘扬光大解析:选A“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可得出其主要意图是要区分封建思想和儒家学术之间的区别,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的方法,排除B项;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并未促

6、进新儒学的弘扬光大,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井田制、投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伸手进入国库花费财政税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多的

7、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从唐朝中后期“两税法”到清朝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整理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申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一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

8、革,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猜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摘编自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5分)解析:第(1)问,

9、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分层概括,注意从税收的承担者、税收数量、名目的变化、对人民的控制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并结合清末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时代格局综合分析。第(3)问,要从税制改革、发展经济等方面去探讨。答案:(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