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305762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新华--有关小学中高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课稿(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的几点看法【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二学段( 34 年级)“阅读”第四条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把文章由厚读薄的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3 4 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学段。本文就重在阐述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出现的的问题以及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由此探索在培养学生较强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的可操作性的几点做法。【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培养我在多年的教学中, 知道“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学语文中年级和高年级的

2、一个重点训练项目, 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其中也有相关的要求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训练学生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点,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呢?下面就结合本人在几年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做法谈点粗浅的训练方法。1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现状小学中高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 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和语言重组等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 一篇课文要

3、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 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深刻理解课文, 才能达到精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目的。通过在中高年级的多年的执教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往往“言语不着边际” 、“罗列文章内容”、“不分主次”等现象十分普遍, 综合分析得出, 小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不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是复述课文,是照本宣科大段大段地读课文内容。2、面对一篇课文,不知从何处着手,分不清楚什么是主要内容,什么是次要内容,不会取舍。3、只拣自己感兴趣的说,顾前不顾后,说了其一丢了其二,概括不全面,表达不完整。二、小学中

4、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小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在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2究其原因,总结起来有三点:1、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的。2、该不该删。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3、抓不住重点。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重点。三、培养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主要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准确、全面、简洁、快速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我结合学生的原因分析以及学生实际采取了以下几点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的相关策

5、略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的主要内容即作者为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所使用的主要材料。 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让人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所在。 “主要 ”意味着不是全部内容的简单集合,而是要经过提炼,把非主要的删减掉,把繁杂的内容简化。这个要求对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适时提出,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逐步强化。其次,让学生掌握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的一般步骤、方法。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 ”“我的发现 ”,对于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方法做了这样的提示: “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运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学会划

6、分意义段, 会提取各段的主要内容。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3白“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 ”,不等于各段主要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总揽全篇文章,根据主题抓住主要内容,删去相同和次要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还要注意适当使用过渡句或关联词语,使“连起来 ”的句子通顺。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体、结构不同的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结合文章的不同题材,采用不同的概括方法。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那战火连天、 枪炮轰鸣的抗日战争时期, 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

7、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2 、叙事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在红军长征途中, 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 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3 、写景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再进行概括。如草原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

8、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厚情谊。44 、状物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怎样写的?然后进行概括。如鲸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二)依据现行的课文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可行性策略。1、课题拓展法。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 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 一般都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 分析好课题, 对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命题方式离不了人、事、景、物以及时间、地点等因素,题目与文章内容都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从审题入手,对题目的内涵进行拓展,补充一些相关因素,就能迅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文章中寻找需要

9、补充的相关内容时, 要紧扣题目。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 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 主要看写的是什么事物?从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特点?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 要抓住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景的课文则要抓住:写的是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还可以启发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由文章题目想开去, 然后再带着问题读课文, 最后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串联起来就能很准确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52、抓重点句法。所谓重点

10、句,是可以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可以揭示文章中心的点睛传神之笔。有的可能是一篇(一段)文章的起始句,或者是结束句,有的则可能是文章的过渡句,抓住这些重点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中心句”,一些文章每段都有中心句,可以让学生抓住每部分的中心句,然后加以整理,便是主要内容了。如香港,璀璨的明珠是按照“总分总”的叙述顺序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段总起,中间的段落分别有一个中心句, 写了香港是“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最后一段总结:香港真是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无比的明珠 “总分总”的结构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了香港繁荣美丽;抓过“过渡句(段)”,有些课文在段落、层次

11、的衔接转换处,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 ,抓住了过渡句(段),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白鹅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 步态和吃相中。 ”不仅承接了上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起了下文“鹅的叫声,. ” 使全文成为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还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成为全文大意。如桂林山水一文的最后一段, 让学生把“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说具体,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3 、抓重点要素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叙事的文章为多, 凡是写人、记事6类的记叙文, 都有具体的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

12、包括起因、 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往往可以抓住“六要素”,采用先分解后综合的思路, 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即先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顺序连接起来,再加上一些关联词, 整理形成一段表达通顺的话。有时不需要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说得很详细,只需平实地、简练地说出“什么事”就可以了。如燕子专列一文:时间是有一年的春天,地点是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 人物是居民, 事件是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有一年春天, 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居民在政府的呼吁下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用火车把它们送到温暖的地方。4 、重点突出法。有些文章,重点

13、部分十分突出,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 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 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具体操作:可以先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 弄清作者在重点段中要表达的意思, 再联系其余各段作适当补充,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如玩出了名堂 一课,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重点段,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5、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 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7意做适当的

14、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如渔夫的故事,课文第一大段主要写了:渔夫救了可怕的魔鬼。第二大段主要写了:魔鬼恩将仇报,想要杀了渔夫。第三大段主要写了: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 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 稍加整理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6、根据课后的思考题,概括主要内容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组织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教学时渗透另一种抓主要内容的方法,即从课后习题的答案中去抓住主要内容。如第十二册第6 课课后练习第一题: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指导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仔细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都写到了哪些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有哪些风俗习惯, 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会了解到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了。 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作者描绘了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