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29820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点习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碳和碳的氧化物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强,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

2、加轮胎的耐磨性。4、C60是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5、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化学性质稳定【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

3、燃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Fe2O3+3C高温4Fe+3CO2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或液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排空气法易中毒)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4、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 (ABCD=ADCB)2) 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

5、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5、正确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错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6、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1)不能用碳酸钠粉末替代块状碳酸钙,因为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太快,反应难以控制。2)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会使浓盐酸挥发出更多的HCl气体,混在CO2中,使收集的CO2气体不纯。3)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稀硫酸和碳酸钙产生的硫酸钙属于微溶物,会附着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四、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6、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其物理性质。温室肥料4、危害及防治措施温室效应原因:过多的CO2、O3、CH4、氟氯代烷等1、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

7、燃料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五、一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还原性)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把CO收集在试管中,用手指堵住试管口,用点燃的小木棒靠近试管口 松开手指,如果听到扑扑爆鸣声 就是纯净CO。【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2)还原性: CO+CuO Cu+CO2 【非置换反应】

8、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复习捡测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B.金钢石石墨里碳原子排列不同 C.金刚石是单质,石墨是化合物 D.金刚石是纯净物,石墨是混合物2. 活性炭常用来脱色、除臭味;这是因为碳A.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B.有吸附性C.有还原性 D.有可燃性 3. 以下不能作燃料的气体是A.氢气 B.空气

9、 C.一氧化碳 D.甲烷 4. 取等质量的下列四种物质分别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A NaHCO3 B Na2CO3 C CaCO3 D K2 CO3 5. 二氧化碳中混有一氧化碳杂质,若除去一氧化碳杂质,可将含杂质的气体通过A.石灰水 B.灼热的铜 C.灼热的氧化铜 D.碳酸钠溶液 6. 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炭粉,提纯的依据或采取的方法是( )A把混合物隔绝空气强热 B.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C氧化铜可溶于水,炭粉不溶 D.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 7. 在足量的石灰水中通入8.8克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的质量是A.5克B.10克 C.15克 D.20克8. 不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金属铜的气

10、体有 A.硫 B.氢气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9. 相同分子数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含一样多的是 A.氧元素 B.氧原子 C.碳原子 D.碳元素10. 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氢气和氮气混合气体通过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假设每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充分),冷却后留下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和氮气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D.氮气和氢气 11. 下列物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从低到高的排列的是 A CaCO3 、CO 、 CO2 B:C、CO、Na2CO3 C:CaCO3 、CO、C D:C、 CO2 CO 12. 在11克二氧化碳里含碳的克数与一氧化碳中含碳的克数相等,一氧化碳质量是A.7克

11、 B.12克C.3克 D.4克 13.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干冰 B.石灰石 C.澄清的石灰水 D.大理石 14. 对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相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都能溶于水B.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都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两种元素的百分含量不同D.都有毒,可使人致死 15. 欲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采用的办法是( )A. 加热 B.用砂子擦洗 C.加稀盐酸浸洗 D.加碳酸浸洗 二、填空 16. 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K(第一)层_个电子,_层4个电子,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自然界存在的碳单质有_和_。 17. 写出下列物质或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2、:(1)大理石_,(2)煤气_,(3)烧碱_,(4)生石灰_,(5)金刚石_。18.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_为原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_。19.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主要有(1)_,(2)_,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里,应先通_(填化学式),后加热_(填物质名称)。其现象是_ 。20. 一氧化碳中毒是由于一氧化碳吸进肺里跟血液里的_结合,使血液里的这种物质不能很好地跟_结合,致使人体缺_。 21. 要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含有相同质量的氧元素,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质量比 是 22. 在下表空格里写出相应的化学式。三、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23.碳在氧气里不充分燃烧_ 24.鉴定二氧化碳气体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