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292494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说明(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结构设计目 录一、 工程概况二、 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三、 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四、 关键部位施工方法五、 季节性施工措施六、 工程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七、 施工平面布置八、 四新技术的应用九、 合理化建议十、 质量保证措施十一、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十二、环保、消防、降噪和文明施工的技术措施十三、机械设备配置计划十四、劳动力需求计划十五、主要材料需求计划一、工程概况XX省柳林县第一完全中学校科技综合楼工程,位于柳林县桥西街北侧,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柳林一中西校区东南角,东西长65.7m,南北宽54.11m,总建筑面积13728.337m2,框架结构,

2、地上九层,局部十层,地下一层。设有电梯一部。地下室主要为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层高为4.2m。地上部分:A段为九层局部十层,层高为5.4m,层高3.9m;B段为一层,层高为4.5m;C段为六层,层高为3.9m;D段为一层,层高为7.8m最高处;总建筑高度为37.80m,室内外高差为1.8m。耐火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6度,地下防水等级二级,屋面防水等级二级,建筑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设计楼地面:地下室为C20细石砼地面,机房、水箱间、水泵房为水泥砂浆地面,一层门厅、电梯厅、走廊为磨光花岗岩地面,多功能厅、A段一至六层除卫生间外的所有房间及七至九层休息室等为水磨石楼面,C段为铺地砖楼面,所有地面均

3、有20mm厚聚苯板保温层。内墙面:地下室、机房为刷涂料除卫生间贴釉面砖外顶棚:走道门厅、多功能厅为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卫生间为PVC条板吊顶,其余顶棚刷涂料。外装饰:外墙为面砖,局部花岗岩墙面,部分墙面装铝塑板及外墙涂料。屋面:多功能厅屋面为上人屋面,铺地砖,40mm厚挤塑板保温,2道防水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4mm聚酯胎SBS;其余为不上人屋面,40mm厚挤塑板保温,2道防水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4mm聚酯胎SBS。地下室防潮:外墙为20mm厚防水砂浆,刷2mm厚聚氨酯防水涂膜,60mm厚聚苯板保温层。门窗:塑钢门窗,玻璃幕墙,木门,防火门。油漆:木材面刷乳黄色油漆,金属面刷红丹防锈漆。

4、结构设计本工程采用垫层法地基处理,基础下用碎石沿建筑周边基础外边线外扩500整片夯实至基底标高,厚度2m。基础形式:A、C段钢筋砼筏板基础及B、D段柱下条形基础加构造筏板与C段连接。混凝土强度等级:基础垫层C15素砼,基础梁板C30。A段:柱,基础顶3.8m C40,3.8m19.4m C35,19.4m27.2m C30,27.2m以上C25;C段:基础顶3.8m C35,3.8m11.6m C30,11.6m以上C25;B、D段C30。梁、板:A段标高3.8m以下为C30,其余为C25。钢材:钢筋采用HPB235,HRB335。焊条:E43用于HPB235,E50用于HRB335钢筋焊接。

5、砌体:地下室、楼梯间、卫生间为MU10粘土实心砖,其余采用加气砼砌块,砂浆0.000m以下M10水泥砂浆,0.000m以上M5混合砂浆砌筑。安装:电气系统本设计包括:照明配电系统、电气消防系统、综合布线、防雷与接地系统。二、施工部署和施工方案1施工目标1.1工程质量:省优。1.2工期:20XX5月12日开工,20XX5月12日竣工。总工期365日历天。1.3安全文明:杜绝重大伤亡事故,达安全文明优良标准。1.4顾客满意度:争创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和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劳动组织2.1项目部该工程实行项目法施工。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技术负责人、工长、技术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计划统计员、

6、预算员等组成项目管理部,统一管理,具体负责本工程施工目标和成本的实现。2.2作业队地下室结构与主体结构施工时,由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工等组成混合作业队,组织施工;填充墙砌筑由瓦工作业队施工;内装饰施工时,抹灰工、木工、油漆粉刷工分别组成专业作业队按墙面顶棚抹灰、楼地面、门窗、吊顶、油漆粉刷组织施工;屋面工程由防水工组成专业作业队施工;安装工程由电工组成专业作业队按系统施工;外装饰专业施工队伍施工。3施工方案3.1施工安排3.1.1沉降后浇带主体结构完工后进行浇筑,伸缩后浇带一个月后浇筑。3.1.2地下室结构及主体结构从下向上分层进行流水施工。填充墙砌筑在主体结构模板拆除后从下向上分层流水

7、施工;室内墙面顶棚抹灰、楼地面工程、吊顶工程、门窗安装和油漆粉刷工程均在填充墙砌筑后从下向上流水施工;屋面工程、外墙装饰等组织作业线施工;管道、电气等安装工程按系统组织流水施工。3.2主要施工方法3.2.1土方工程:采用二台反铲挖掘机开挖,8辆自卸汽车配合运土。3.2.2模板工程:柱、板模板采用竹胶合板,梁采用组合钢模,模板支撑采用钢管扣件架。3.2.3混凝土工程:混凝土采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混凝土输送泵泵送,布料机布料。3.2.4钢筋工程:集中下料加工。3.2.5垂直运输:采用一台塔吊,三台龙门架。3.2.6脚手架:主体结构采用满堂脚手架;填充墙砌筑、内装修采用钢管扣件脚手架;外装饰采用双

8、排外架。4施工用水电4.1施工用水由消防用水量控制,由建设单位指定的供水点,接出DN75焊接钢管主干管,再用DN50和DN32焊接钢管接出支管和阀门用闸阀。4.2施工用电采用三相五线制,按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设置器具,采用电缆埋地敷设,从建设单位指定的位置,设置总配电箱,用铜芯聚氯乙烯绝缘电缆作导线。施工用电总容量约200kVA。5施工准备5.1技术准备5.1.1组织施工管理人员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并完成图纸会审工作。5.1.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好关键工序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做好技术交底工作。5.2施工现场准备5.2.1清理现场障碍物、平整场地,铺设施工道路,做好排水设施。5.2.2搭设

9、现场临时工棚,并做好消防设施。5.3材料机具准备5.3.1落实工程用料的货源及运输工具,做好进货准备。5.3.2施工周转材料、施工机具提前进场。5.4劳动力准备5.4.1根据该工程结构特点,合理分工,严密组织具有高效率的施工队伍。5.4.2做好职工进场教育工作,按照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用量计划,分别组织各工种人员分批进场,安排好职工生活。5.4.3做好职工安全、防火、文明施工和遵纪守法教育,对特殊工种进行上岗培训,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6本工程采用的标准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

10、203-2002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有关的国家给排水标准图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3-97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三、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1测量放线1.1平面定位。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定位资料,用矩形控制法测

11、设本工程的主要轴线控制桩,然后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牢固。以主轴线控制桩为依据用外控法测设基础、地下室的构件位置。0.000m以上用内控法测设楼层各构件的位置。1.2高程测量。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标高,总计埋设三个永久性水准基点,作为标高测量的依据。地上各楼层标高测设时,在柱角-0.10m标高处设不少于2个工作基点,用水准仪和钢尺向楼层传递。1.3沉降观测。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商定埋设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严格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的规定执行,沉降观测次数,主体施工期间,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装修工程完成后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六次,第二年二次,以后每年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整个观测期间,应定人员、

12、定仪器、定路线。视线长度、视线高度、往返闭合差应符合相应观测等级的规定。观测要作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水准点。沉降观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的铟钢水准尺进行,也可采用较精密的工程水准尺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观测时应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其闭合差均在规范所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观测点的布设,为了保证观测精度与施工方便,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附近,但为了防止建筑物施工时对它的影响,沉降观测点要经常与施工现场的其它水准点进行闭合,观测点的点位,数量应显示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这与被测建筑物的结构特点、

13、荷载、基础形式、工程地质条件有关,在建筑物的转角处,后浇带两侧,沿房屋四周每隔812m处,都应设置观测点,观测点用角钢埋在墙内,与墙面成60角,基础上的观测点用1:2水泥砂浆埋设20的铆钉或半圆头螺钉做成,并加盖保护。1.4测量复核。所有测量作业必须经过复核。测量误差应符合要求。2基础工程2.1基础工程施工顺序:平整场地基坑开挖钎探、验槽地基处理混凝土垫层柱下条基、筏基地下室结构回填土。2.2土方工程2.2.1土方开挖挖土采用二台PC220-6型反铲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修坡清理,自卸汽车运土,放坡系数暂按1:0.3考虑。机械土方开挖深度剩余0.3m时,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在距坑底设计标高300

14、mm坑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橛,然后由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同时由两端轴线引桩拉通线,检查基坑尺寸,并修整基坑,符合要求后,按设计要求进行钎探,做好记录,会同甲方、监理、设计、勘察等有关单位共同验槽。2.2.2地基处理地基处理范围为整片处理,沿建筑外围基础边缘外扩0.5m。地基采用垫层法处理,将上部第一层素填土及第二层粉土全部挖除后换2m厚的碎石垫层,垫层采用分层压实法,每虚铺250mm厚,然后进行压实,要求其压实系数大于0.96,压实遍数通过实验确定。垫层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碎石、卵石等材料,其颗粒的不均匀系数d60/d10大于5,最好为d60/d10大于10。不含植物残体、垃圾

15、等杂质,且含泥量不应超过5%。垫层施工时先通过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WOP,可根据施工方法不同控制最优含水量。垫层的铺设深度不同时,基坑地基土面应挖成踏步阶梯形或斜坡搭接,各分层搭接位置应错开0.51.0m的距离,错接处应注意要捣实,并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的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每压完一层检验该层的控制干密度,当取土样检验垫层的质量时每50100m2应不小于1个检验点。地下水位高出基础地面时,应采用排、降水措施,注意边坡稳定,防止塌土混入碎石垫层中影响垫层质量。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大于250Kpa。2.2.3回填土室外回填土为2:8灰土,应分层铺摊,分层夯实,施工前,将所用土料送试验室作击实试验,试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乘压实系数0.94作为环刀取样试验的控制干密度。素土采用分层铺设,分层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每层虚铺厚度160200mm。土料可用现场挖出的土,但要过筛,不得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