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29102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但依现实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教育亟待加强,因为责任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已经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在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

2、,但依现实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教育亟待加强,因为责任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已经发展到令人担忧的程度。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责任是我们每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生俱来的,无论任何人,都应对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当代大学生目前尽管还未承担某种重要职务,但是将来会在不同的岗位承担相应的职务,承担着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面临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已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现状,具体表现为:1.1自我意识浓重、个人责任淡化 作为一名辅导员,在所接触的学生中发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但协作

3、观念和奉献精神不足,总把个人得失看得过重。据一所高校作过抽样调查显示,18.5的学生赞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又有11.4的学生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天经地义”。如此观念发展下去,势必会给将来的社会带来严重问题。 1.2公德和纪律意识低下,角色责任弱化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知识、做人与做事是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然而,一些大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出现了考试作弊、向老师要分数、“枪手”特别有市场等现象;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还有的在公共场所与异性过分亲热,做出一些不检点行为;“厕所文学”、“课桌文学”等文化垃圾屡禁不止。 1.

4、3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错位 青年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社会交往的贫乏,不能把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统一起来,导致青年学生责任意识的狭隘,摆不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责任与利益发生冲突时,更多强调自我需要,忽略甚至抛弃社会责任,表现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严重错位。目前,毕业生选择单位时,一看票子(薪金)、二看位子(地理位置)、三看牌子(单位知名度),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高校就业率普遍不高,就是二者错位的最具体表现。2.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2.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个体本位和金钱万能等观念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传统道德分化,导致

5、了道德共识危机;黄赌毒等现象的蔓延,污染了社会生活环境;错误的舆论引导,造成大学生消费观、认识观的改变。有些大学生觉得对崇高理想的追求与当今社会的“要求”不吻合,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不是为了完善社会,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利益难以充分实现而否定这一社会,但对于自己在净化、改善社会风气方面的责任,却不愿意承担。2.2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学生的道德面貌,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重视不足。我国学校教育习惯以政治视野中的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盲目地要学生背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责任,这种“乌托邦

6、”式的苛求往往导致学生本应承担、也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基础性责任被忽视,以至造成“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状态。 2.3家庭教育的疏离是造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因素。 对于亲情的重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牺牲一切。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责任心往往呈现出“超重”的趋势,儿子女则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他们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习惯了接受,却不懂得付出。当前很多大学生责任感状况不尽如人意,与家庭没有对他们从小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系。 2.4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责任意识缺失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社会群体利益

7、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逐渐明显。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主要体现:第一、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第二、校园内外的反差。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教育的成果往往被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抵消。第三、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他们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3.增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3.1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责任意识的建

8、立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意识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意识的强大动力;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2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3.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首先,

9、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示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论文参考网。3.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 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

10、责任感,逐步培养其发展中的责任意识。3.5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论文参考网。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作为对社会、对祖国的未来发展将发挥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回避对责任的担当。只有将责任作为个体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只有立足于责任意识,我国当代的大学生才可能健康快速的成长,从而担当起历史使命。论文参考网。作为高校更应该将此项事业抓好,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