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290133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解伦锋)韦编三绝,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 读易,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人多用来比 喻读书勤奋。这无可非议。但对“韦编三绝”的“韦”字如何理解,大家是各执己见,众说 纷纭。归纳众说,大致有三:(1) 熟牛皮。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林剑鸣在简牍概述中说:“一般用麻线,高贵一些的用青丝,或没有染过色的素丝,也有用皮的,据说孔子读的易经是用韦编的。”“韦”即熟牛皮。(2) 皮绳。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文选?任肪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 韦

2、弦。”李善注:“韦,皮绳。喻缓也。”如韦编三绝。(3)训释为纬编、横编。据张显成先生简帛文献学通论统计,出土简的编纶材料多为麻绳,有少许丝绳(如信阳楚简),而未见牛皮绳。据此张先生推论:“简的编纶,古人称之为韦编,即纬编,也就是横编不少人不明白简的编联形制,误解孔子所读易 为熟牛皮做的编纶。”第(1) (2 )种观点较为普遍,辞书和文献都有记载。第(3)种观点是近来随着简帛的研究而提出的,因为在出土的众多简帛材料中,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1) (2)都释“韦”为编简之材料(熟牛皮和皮绳),(3)释“韦”为“横”,差别较大,故在此主要讨论第三种观点。首先,在具体语境中诠释。

3、王力先生说:“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而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前者可以叫做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故我们应把“韦编三绝”放在“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这个具体语境中来考查。然而现传史记并无“铁(擿)挝三折” “漆书三灭”二句,又何来此语境呢?金文明的 “韦 编三绝”一枝独秀小考中认为:自东汉起,史记本来的三语并用就出现了 “韦编三绝”一枝独秀的现象。并认为史学家班固是始作俑者,班固是东汉的兰台令史,不可能没看到原本史记,但他为行文简洁,只引了 “韦编三绝”,在当时,一般人很难见原本史记,故大多从班固之说,以致今本佚失“铁(擿)挝三折”“漆书三灭”二句。有文献为

4、证。三国魏宋钧论语比考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经义 考卷四引。清代马骕绎史卷八十六引“擿”作“挝”)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昔有古强者,自言孔子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且解伦锋(1982),男,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005级研究生,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 今乃大悟。 ”挝,原注:一作擿。北宋初年的 太平御览 :“孔子晚善 易,韦编三绝, 铁(擿)挝三折, 漆书三灭也。 ”“铁(擿)挝三折”:说文:“(擿),搔也。”音t 1,今读zh io段玉裁说“擿 ”本 是搔头的用具,一般用玉,象牙或兽骨磨制而成,形如簪子,细长而两头略

5、尖。但这里的铁 挝不是簪子,而是形似簪子的铁针, 分散的竹简编缀成册时, 可以那它作为工具, 一头系上 皮绳,在竹简两头交叉穿联,每联接一片,就要握着铁挝将皮绳收紧一下,时间久了,这种 铁制的引针也会折断,需要更换新的。而“漆书三灭”是指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磨灭了多次。“韦编”与“铁挝(擿)” “漆书”对举,应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铁是挝的制作材料, 漆是书的书写材料,由此推之,韦也只能是一种材料,而说文称“纬,织衡丝也”,故不可能是“纬”之意;从词性看,这里的“韦”是名词性的,而“横”是形容词性的,故释 为“横”也不妥;否则三者难以并列对举。其次,以韦字古今用例为证。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

6、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 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韦,柔而坚韧;弦,紧而直。 “佩韦” “佩弦”。案:战国时魏国人 西门豹,因为生性急躁,特地佩韦(柔韧的皮绳)提醒克制自己。又春秋晋国人董安于,生 性迟缓,经常佩带紧张的弓弦来激励自己。这些用例早于史记,但无疑,韦作皮绳义。后汉书?范冉传:东汉范冉因性急而佩韦自警。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昔有古强者,自言 孔子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且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广弘明集?二十?梁简文帝法宝联璧序:“降志韦编,留神湘帙。”上李舍人书:“援毫者悉本三 代,游谈者羞闻五霸,始自荐绅,逮于韦布,尽雍雍如也。”新唐书?李德裕传:“置之坐隅,

7、用比韦弦之益。”宋苏轼夜梦:“易韦三绝五犹然, 如我当以犀革编。”清顾炎武哭 张尔岐:“寄去一书悬剑后, 贻来什裘绝韦前。”这几例晚于史记,但“韦弦自惕” “韦弦佩”“佩弦” “佩韦” “弦韦”中的“韦”,用“横”显然是解释不通的,故也只能作皮绳义。可 见,韦字一直都作皮绳义,突然在司马迁时冒出“横”之义,不合乎词的发展规律。再次,从字源角度看。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甲骨文)象两人相背行,又象两足有揆隔,乃违之本字也。后借为皮韦字,而出违代韦,本义废矣。”说文:“韦,相背也。 从舛,口声。兽皮之韦可以束,枉戾相韦背,故借以为皮韦。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引字林:“韦,柔皮也。 ”正字通?韦部

8、:“韦,柔皮。熟曰韦,生曰革。 ” 宋本广韵: “韦,柔皮也。 ” (微?匣?平) 说文解字注 :“韦,相背也。今字违行而韦之本义废矣。后 假借为皮韦。 ”仪礼 ?聘礼“君使卿韦弁。 ”贾公彦疏: “有毛则曰皮,去毛熟治则曰韦。 ” 宋沈括梦溪笔谈 ?讥谑 :“挽车者皆曰韦裤。 ”鲁迅坟 ?科学史教篇 :“柔皮术亦不日竟 成,制覆之韦,因以不匮。 ”可见,韦编三绝之“韦”正是用的假借义,作皮韦义。由此看来,“韦”字语义已明,是一种编简材料,作皮绳义(有可能是熟牛皮)。但不可作“纬”“横”义。附注:段玉裁 . 说文解字注 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陈彭年等 . 宋本广韵 K. 中国书店 ,1982林剑鸣 . 简牍概述 M .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张显成 . 简帛文献学通论 M . 中华书局 ,2004汉语大字典 K.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52005 级研解伦锋( 1982),男,湖北利川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究生,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地址:利川五中 445400电话: 136362941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