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289155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社区治理各章自习要点(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第一章社区概述本章主要讲述社区的定义及基本要素、社区的功能、现代化过程冲击下社区的变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并简要提及社区问题的反应机制。一、社区的定义和基本要素1社区的定义“社区”一词,渊源久远。法国社会学家波顿和波里考特认为,第一次在技术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的学者是2300多年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论及作为政治组织范式的城市时就谈到了社区。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学术用语使用则要归功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TOennies)早在1887年就曾经著有社区与社会。一书,来探讨古代

2、社区群落和现代社会的分别。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需求和利益的、形成频繁社会交往互动关系的、产生自然情感联系和心理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2社区的基本要素美国学者希拉里(Hillny,1955)和威尔士(Willi。,1977)总结了有关社区定义的文献后,提出了构成社区的四个基本要素的观点。(1)社区的第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社区包含一群人,没有人就不成其为一个社区,必须有人群才称其为社区。(2)社区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地域。社区必须占有一定地域范围,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区域。一般地说,一个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里,这个特定的地域就是社区的地理界限。因此,没有

3、地域要素,社区就不可能存在,(3)社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分正式组织化互动和非正式的自然交往互动。一般来说,在社区中,两种社会互动都存在。(4)社区的第四个基本要素是共同的依附归属感,或者说心理上的认同。当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以习惯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就会对某个社区产生观念上的归属和依赖,对互动交往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认同。3、社区的基本分类社区的分类有不同的方式:根据社区群体内的关系强度从而在范围上对社区分类;根据人们之间联系的属性来对社区进行分类;我们国家实践中则根据社区形成的方式来进行分类。(即根据社区中居民的居住方式、社区资源的利用和功能的发挥形式来划定社区的

4、界限,把社区分为传统老居民区、新建小区、单位家属院社区、城乡结合部外来移民居民区、部队驻区、行政驻区等。)美国学者法林(Fellin,19ff)提出了三种社区类型,分别是基于地理或空间属性的社区、基于身份或利益属性的社区和基于个人网络的社区。二、社区的功能(一)社区功能的不同划分:社区的功能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所发挥的功能。不同的学者对于社区功能的划分有所不同:比如早期的美国社区学者桑德斯(Irwin TSanders)在1958年提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包括商业服务。医药服务、教育服务、娱乐服务和交通服务等。后来,美国社区研究学者华伦(RWarren)在1978年提出了社区的五项功能是:

5、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支持功能。我国台湾学者徐震1985年提出了社区的八项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卫生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福利功能等。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1995年认为社区功能为下列各项:作为一个交际场所,作为一个人际影响的中心,作为一个组织的基础,作为一个参照团体,作为一个身份的场所等。教材编写者从社区作为一个人类生活共同体及其历史变迁的角度来认识社区的功能:认为社区主要有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团结和控制、社会服务和保障、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等功能。(二)当代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第一,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

6、现代农村的经济活动也不再是纯粹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外部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或者要融入国家行政组织体系之中。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在农村社区中,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主要还围绕着本村社区展开,比如邻里家的拉话家常、孩子的早期社会化。朋友间的休闲娱乐、文化庙社活动的开展等大都在一个村落或延伸到较大范围的乡村地区开展。在这种社会交往和参与活动中,乡村百姓获得他们的归属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在乡村社区,社会团结和控制的基本措施是围绕一个农村社区展开的,虽然上级权威机构会给它施加一些外在的法律秩序和规范,但是内在文化道德规范和群体间的社会纽带

7、关系仍然主要在乡村社区内部产生。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乡村社区中的精英阶层开始脱离乡村进人城市,使乡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拉大,阶层间的关系不再是带有道德义务的家长式剥削和统治关系,而是蜕化成赤裸裸的经济契约关系,阶层间的矛盾尖锐,乡村社区中身份显现变成了阶层间的对立和反叛。第五,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对于农村社会的农业生产者,一般认为农民的土地资源可以作为基本的生存保障基础,同时强调家庭责任和社区互助系统对农民的保障作用。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乡村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比较深厚地蕴藏在社区之中,由于乡村社区的特定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

8、系,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经过乡村社区的代代相传,实际上延续着一种文化模式和精神信仰,给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意义和终极关怀。(三)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的特点第一,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城市社区的经济功能主要在于能够给基层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场合,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社区经济体,这种社区经济体比较稳定地保障社区居民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尽量免除市场资本带来的风险和剥削。第二,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化。城市社区生活的一个特点就是交通和通讯比较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比农村社区强,所以城市社区居民社会交往和参与的空间大,有较多的选择机会。素。第三,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正是因为城市社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网络

9、的选择性和超地域性,所以城市社区的团结和控制的纽带变得弱化,由传统社区的靠情感和道德维持社会团结走向靠理性和法制来维持社会的分工整合。第四,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强化。城市社区的社会地位分化和身份显现功能的一个趋势是社区间的差异大于社区内部的差异。教育的同质性增强,从而减弱了成员之间的身份差异。第五,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城市社区的居民生产活动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风险,加上大家庭和社区关系的弱化,所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主要靠体制化的制度和专业,而社区内部的保障和服务功能成为一种补充和辅助。第六,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当代城市社区的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不同于农村社区

10、对传统的较强的依赖性,而是表现出多元性和繁荣性。三、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转变1单位制模式、城市街居体制所谓单位制模式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由这种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所谓城市街居体制是指对城市中那些不能进入单位组织的居民通过城市区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来组织管理的一种体制。2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转变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单位制进行改革,同时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正是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转变

11、。单位制改革提出要把单位变成一个功能专一、地位独立的民事法人实体,脱离对国家的行政依附关系,去掉单位原来承担的许多社会福利、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的职能。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深入到企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福利负担外移,要求把企业改革成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企业之外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企业社会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同时企业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把富裕的劳动力精简到社会上去;把退休职工的管理和负担转移给社会。这种改革思路下,人们探讨国有企业改革转移出去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给谁?转移出去的职工再就业出路在哪里?转移出去的社会保障职能给谁?可供选择的出路有:

12、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三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四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把社区作为基层居民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场所。所以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问题是:城市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和政府行政体系的关系如何处理;城市社区的居民增权和居民参与、发展社区服务,和城市单位体制改革下社会福利政策的重建是一种什么关系;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发展,和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以及退休职工的服务管理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深入讨论和解决。当然,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还

13、有另外一些问题,如现代化过程带来的农村移民的接纳和管理问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社区服务需求的满足问题,城市居民民主意识增强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的民主管理方式问题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共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探讨解决。四、社区问题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理想目标,是要改善社区环境,解决社区问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区的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团结互助。所以了解社区问题,提出一种社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是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一)社区问题及其类型1社区问题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一般来说,构成一种社区问题的应该是社区中许多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2社区

14、问题的类型社区问题的类型要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区分:第一,群体偏差和越轨类问题。它是指社区中存在的部分群体主动或通过社会互动过程导致的群体对社区主流价值、利益和行为方式的偏离和越轨行为。比如色情、偷盗、吸毒、赌博、抢劫、强奸、打架斗殴、黑帮势力等。第二。社会排斥和孤立问题。主要指社区中存在的对少数群体的孤立和社会排斥、把他们限制在主流生活之外的现象,比如对城市农民工的排斥和孤立、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排斥、对妇女儿童的排斥和孤立、对残疾人的孤立和排斥、对艾滋病人的排斥和孤立等。第三,社会结构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的缺乏问题。比如收入两极分化、社区贫穷问题、失业问题、社区医疗缺乏问题

15、、社区教育缺乏问题、社区福利服务的缺乏等。第四,社区环境问题。它是指社区的物质环境污染、肮脏,社区治安环境的混乱,社区经济环境的萧条,社区的社会环境孤立矛盾等现象。第五,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丢失问题。比如家庭暴力,遗弃老人、孩子,邻里关系冷漠,群体间的过度竟争、互不关心等。第六,社会解组问题。它是指社区组织严重的分解、社区秩序剧烈变动。社会行为严重对抗、社会生活的破坏等问题。(二)社区问题的归因在社会学有大量关于社会问题的归因理论,大致来说有这么几种,它们也适合对社区问题的分析:第一,社会病态论。第二,社会解组论。第三,价值冲突论。第四,行为偏差论。第五,标签理论。第六,社会构建论。第七,社会冲突论。(三)社区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这样几个因素的配合: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第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通过社区居民全面深入的参与,形成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把社区内外资源整合好,真正用于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真正形成一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启发居民,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合作意识,把居民组织起来,围绕特定问题,采取一定策略,寻找资源,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