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288816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件4:实践反思模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践反思模板实践收获(一)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求倒数的方法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如求的倒数,虽然有些学生想到了应该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把假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它的倒数,但也不能排除局部同学的第一直觉是把的倒数想成了,为什么是错的,而是对的呢?我们应该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是验证的思想,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片段描绘师:怎么求的倒数?谁知道?生1:的倒数是。生2:我认为应该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就能够了。(生说师板书:=)师: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认为哪个是对的?为什么?生3:我认为是对的,因为=1,而不可能等于1。师:他说得有道理吗?他是根据哪句话来判

2、断的?生1: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二)变“答”题为“问”题 “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什么?”“知道了倒数的概念后,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你想求谁的倒数?”从这些问题中教师都意图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他们来主宰我们的课堂,激起他们的参与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像教师抛出的一个个绣球,学生接着也是这样的自然,如“我想知道倒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我想知道带分数怎么求倒数?”这个个个问题不正好指向课堂的关键之处吗?有些教师可能会说“只不过是把我们自己想问的问题借学生之口说出来,那还不是一样吗?”我要说不一样。因为后者是纯粹的教师问学生答的状态,学生只要会“答”题就行了;而前者的学

3、生不但要去思考如何答题,更要去思考“什么样问题是我们应该去探究的,与我们新学的数学知识相关的?”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假如能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的方向,或者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言而喻了。(三)用“语文”凸显“数学”味课始就用语文中的多音字入手,“倒”有两种读音,每种读音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念do时表示的是倒下的意义,念do时表示的是上下颠倒,区分清楚这两音的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倒数的概念,于是我随手拿起一支钢笔,让学生用动作来区分这两个字,这样两个简单的动作就使两音的意义一目了然。 “数”有两种读音,sh,如数物体的个数,sh多为名词,如数学、数字等。

4、巧的是“倒数”合起来也有两种意义,当念do sh时,表示的是一种数数的方式,而念do sh时才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单的三分钟的“语文课”恰好表达了“数学课”的严谨与准确。课尾我又将求倒数的方法编成了顺口溜,让学生像读语文诗一样地朗读与理解,“倒数倒数好兄弟,互为倒数乘积1;要求倒数很容易,调换位置就能够;1的倒数还是1,0无倒数要牢记;要牢记!”细读之后,3句话中刚好涵盖了倒数的概念、求倒数的方法及1和0两个特殊数的倒数,精致,到位,又一次反衬了数学课的精炼与简洁!(四)变“练”习为“炼”习练习的有效性不但能让学生活而实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也是检查教师是否实行“炼”功的过程。因为它不但

5、是完成一道道的练习题,更重要的是从练习题中挖掘深层意图,提“炼”数学思想与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在基本练习题里安排了6个填空题,分别采用3种文字表达方式,如的倒数是( ),和( )互为倒数,( )的倒数是8, 这样一来,学生注重的角度不再单一与片面,说倒数关系时的几种表达方式一目了然,不用再去强调。变式练习我安排的是6个判断题,都是特别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如“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这句话提醒学生的是要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因为=1,所以是倒数”这句话强调的是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它不是一个独立的数;另外,两个特殊数的倒数我也是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实行分析与解释,从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已经能从“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去理解为什么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了。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成果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最后是提升练习,学生学以致用,都想到了乘积是1的情况,特别是在( )( )=1,学生马上就想到了字母或符号来表示。如=1,而且有学生立即就想到了A、B不能为0。从这个环节我们能够看出学生的思维已经走向深刻,更重要的是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问题建议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困惑与建议。 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还有困难,不太会做PPT。备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参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修改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