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28684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城市十一五总体规划(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是我区实施“东向发展”、“一主两翼”和“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宣城市宣州区“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是宣州区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有利于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激发热情、坚定信心,对促进宣州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建设活力宣州、和谐宣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十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实施“四个不动摇”,积极创新发展思路,锐意改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克服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度过了撤市设区

2、后的困难调整期,保持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较快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目标任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发展目标实现 根据“十五”前四年指标完成实绩,结合2005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我区“十五”期间区属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4%左右,超额完成8%的目标;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8.8%左右,基本完成8%的增长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27.6%左右,超额完成10%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7%左右,实现6%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6

3、%左右,超过3%的目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8.1%左右,超过4%的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3.536.340.2(含市直、2004年数据),基本接近“十五”目标184240的三次产业比重。 2、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改善 “十五”期间全区农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规模化生产水平提高,被国家列为商品粮、优质棉、皖南优质烟国家级生产基地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区)。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十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中,我区优质水稻、优质专用棉、“双低”油菜、禽肉、水产和蔬菜等生产基地被列入规划。目前,全区已形成水产、畜禽、林果、特色经济作物四大主导产业

4、。农业主导产品稳定发展,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20万亩、产量50万吨;经济作物增长较快,棉花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4.4万亩、桑园1.8万亩、水果3万亩、蔬菜16万亩、香菇1300万袋、烟叶2.6万亩。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办林业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人工造林绿化18.7万亩,实现木材生产量25万立方米。畜牧业总量及综合实力明显提高,2004年全区肉蛋总产量达7.9万吨,比2000年增长21.5%。水产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4万亩,其中河蟹、青虾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占90%以上,水阳镇、朱桥乡获得省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27.6%。

5、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发展户用沼气池4000多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万平方米。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建设了13个区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农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家、区级家。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取得成效,开展了“双学双带”、“万名党员学科技”等一系列活动,农业综合生产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拓展,已建成集贸市场、蔬菜等农副产品产地批发市场30多个。 3、工业经济总量扩大,工业化进程加快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强和招商引资成果的催化,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态

6、势,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80户,比“九五”增加40户,预计完成工业产值 万元、销售收入 万元、工业增加值 万元,分别比“九五”增加%、%、%。全区42户重点工业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共处置资产4.55亿元,安置职工1.4万人,核销各种债务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成效,精方制药加替沙星、裕华纺织扩建、司尔特40万吨硫基复合肥、亚邦化工、华闽金属、高立人造板、博亚竹木制品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累计开发新产品129个,获国家专利4个,创省级名牌3个、市级名牌20个。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日趋规范,1家企业获省100户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呼

7、号、1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科技民营企业、12户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块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狸桥碳酸钙深加工、水东玻璃制品、向阳棉花加工、轻纺产业、水阳民用船舶制造、孙埠木材加工、文昌精密铸造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宣州工业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入园企业近30家,投产企业近10家,产值超过3亿元。 4、第三产业较快发展 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区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九五”末的20亿元增长到“十五”末的28.7亿元,增长7%。通过招商引资和企业改制,盘活大量闲置资产,引进了安徽商之都、肯德基、麦当劳、上海华联、苏果超市等大型知名连锁企

8、业,新建了建材市场、温州商城、民族商城和锦城路、春归路商业步行街。商贸服务领域的流通业态、营销方式、组织机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日趋完善和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居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群众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新型消费领域逐渐兴起,区街连锁、配送、中介、物流等新型产业竞相发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街区经济一派繁荣。 5、对外开放取得进展 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几年来,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主动出击,内引外联,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

9、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000多万美元,利用区外资金达到30亿元,为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到2005年底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超过1500万美元,其中出口1400万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7左右,获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17家,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 6、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83.5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和的2.8倍。开工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基层卫生院建设项目,实施了农村沼气、安全饮水、公检法司基层站所、通达工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等国债项目。拓宽改造了水雁线、宣港线、杨文线、宣狸线等12条主要公路,建成公路大桥3座

10、,完成通达项目计划295公里,总投资1.19亿元,公路通村率达99%。新建了城东联圩谢村排涝站和金宝圩人民排涝站,对佟公坝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水毁重建,开展了华阳河、狮峰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防洪面积7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6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工业园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区有18个乡镇、56个村庄用上自来水,镇区道路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2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 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五”期间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到2005年教育各项指标均到达和超过省颁标准,“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校学

11、生达到5856人;民办教育异军突起,全区各类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共44所,在校学生6929人;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国家科技进步县(市区)成果得到巩固,组织实施了11项牵动性科技示范项目、5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及7项国家、省星火计划项目,建示范乡镇2个、科技示范村10个、5个示范基地、100户示范户,3项成果通过省成果鉴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个,国家及省优秀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15.6%。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生育水平一直稳定在

12、较低水平,年均出生率为8.52,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高,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7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5张、卫生技术人员1.97人。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镇乡卫生的人员、业务、经费管理上划,成功实施了中医院改制。城乡文化市场活跃,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区建设正式启动。开展了“四五”普法,全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居民精神面貌改善。 8、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5152元增长到7900元,年均递增8.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1667元增长到33

13、90元,五年净增1723元,年均递增6%,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水平2004年达到12656元,比2000年增长81.1%,年均增长1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初步形成保险、福利、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及阳光工程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十五”末GDP总量及人均指标均处于全市中游水平,年均增长9.4%的发展速度与周边地区县市尚有差距,尤其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加大了财政收支压力。

14、 2、经济外向度不高。招商引资结构不够合理,直接利用外资总额比重较小。外贸进出口总额相对偏低,出口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型初级产品。招商引资中内资占9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较小。 3、工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度低,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牵动力不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到40%,明显低于周边县市及毗邻苏浙地区县市。 4、城镇化水平不高。集镇规模小且分散,城镇功能不全,难以充分发挥集聚带动作用。 5、全社会对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对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度不高。农业长期投入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整体环境不够理想,激活经济发展的相关措

15、施不足;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及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效应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进一步完善,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整体经济运行条件趋好,经济发展环境稳定。 3、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有利于我区更多更好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长三角的产业由于受到土地、电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一些能耗大、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将加速向周边地区扩散,我区在区位、电力、劳动力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承接优势,有利于较快地接轨长三角的产业体系。 4、省委、省政府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实施“一主两翼”和市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我区作为全省23个毗邻苏浙地区县市区之一和市区所在地,将获得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政策条件。 发展条件: 1、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一是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发展,自身实力增强。“十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融入苏浙沪,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