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28623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言:语言的人文性与汉语的人文性1、20世纪80年代中期,申小龙提出“汉语人文性”理论,并把它作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核心。可参考书目: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中国句型文化、人文精神,还是科学主义、汉语人文精神论、申小龙文化语言论文集(高一虹)2、什么是“汉语人文性”?(两层涵义)A、人类各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种样式,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因此,人文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B、与西方语言相比较,汉语的人文性尤为突出。(ps:从

2、什么方面提出此种论点,是否有充分语料能够证明确实如此?)汉民族从不把语言仅仅看做一个客观、静止、孤立、在形式上自足的形象,而把语言看做一个人参与其中,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程。(ps:从什么角度又能说明这点,又是什么理由能够说明西方语言不是动态的,内容上自给自足的呢?) 西方语言-思维的客体化产物(法治语言) 汉语-思维的主体化产物(人治语言)3、汉语人文性思想的前提是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主要指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因而对语言结构的认识有必要“文化认同”,而对文化结构的认识也有必要“语言认同”。Ps:我们从小学开始的学习科目-“语文”,即“语言的人文”或

3、“语言与人文”。台湾此科目叫“国文”,也即“中国文化”或者精确来说是指“中国语言文化”。4、申小龙认为“汉语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形式格局的一致性。”Ps:汉语的内在形式格局是什么样的?中国文化的内在形式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基础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呢?5、汉语的句子思维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不同视域的景物。由于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便形成了节奏感。(P7)西方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时空,偏重空间的自然真实性;中国文化注重的心里时空,偏重于时间。Ps:长达几个世纪,中国语言学一直笼罩在西方语言学的阴霾之下。一方面,西方语言学者的话语中心权威,排斥文化语言学的

4、存在,认为英语才是universal,这是非常狭隘的。中国也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语言学说成“中国特色”,这个字眼一看就是对自我语言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没必要再次强调“特色”二字。刘宓庆也提出了“中国译学的文化战略观”,正好契合了“翻译的文化转向”这个时机点。那么,国人应当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国语言学”的事业上。语言是有共性的,肯定也是有个性的。西方的语言理论百花齐放,但是肯定有不适合汉语的理论规则。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汉语的一套特有的,别的语言并不适用的理论或规则,亦即“中国语言学”。第一章 欧洲文化的语言世界观1、 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是同哲学联系

5、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思辨性;美洲语言人文主义是跟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语言人文主义是同经学联系在一起的,带有很强的释义性。(ps:我觉得中国语言人文主义跟哲学的联系紧密,同样带有很强的思辨性。)P2第一节 语言是世界的尺度1、 英国哲学家洛克:语言范畴构成经验洛克承认在语言初创时期是先有观念,才有名称。但在语言通行后,则是先学会了名称,然后才得到概念。2、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诗性智慧与诗的语言维柯认为原诗人类的世界观具浓厚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正表现在语言的象征和隐喻上。P53、 德国洪堡特:语言把世界变成精神财富语言形式是观念和物质的统一,内蕴形式和它所表现的外部形式的

6、统一。前者是后者之差异的多样化表现的根源。洪堡特认为由于某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整体系,所以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语言世界观体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它既是人的心灵的解放和创造,又是人的心灵的束缚和规范。P8(ps:这说明语言跟个体的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更加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的合理性。)4、 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语言中间世界语言世界观就其存在和本质而言是语言内容的荟集,是一种静态的产品和结果。他否认语言的本质是交际工具。(ps: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具有人文性的灵动音符。既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媒介,更是

7、人类精神文化的承载物。)魏斯格贝尔进一步认为语言只有在它作为精神的中间世界,作为把世界转变为精神财富力量的意义上才是“工具”。P9-10第二节 思想史的语言转向1、 从苏格拉底追问到笛卡尔怀疑略3、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人是“语言的”存在者 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只有归属于语言才能认识世界,才能开口讲话。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P174、伽达默尔: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5、卡西尔:符号化的人类智慧 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P20第三节 语言是创造性的精神活动1、 洪堡特: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借助语言媒介,极不同的个性通过相互传告各自的外向外向意图和内部感受而统一起来。心灵是最有力、

8、最敏感、最深刻亦且最富足的内在源泉。它以自己的力量、温暖以及深奥的内蕴浇灌着语言,而语言则回应一些相似的音,以便在他人身上引发相同的情感。P242、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语言是直觉的创造与表现艺术的科学和语言的科学,美学与语言学,当作真正的科学来看,并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事。世间并没有一门特别的语言学。人们所孜孜寻求的语言的科学,普通语言学,就它的内容可转化为哲学而言,其实就是美学。任何人研究普通语言学或哲学的语言学,也就是研究美学的问题。研究美学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普通语言学。P2 语言始终是精神的创造。P26(ps:语言不是精神的反应么?怎么会是精神的创造?) 语言统一于精神,而精神的表现就是风

9、格,亦即美学。P31 风格是个人选择的结果,风格是个人创造的结果。P32 (ps:作者有自己本身的创作风格,因此他创作的作品也具有他独特的风格,别人无法模仿。译者也是有自己的风格的,碰到了风格类似的作品,译者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更易出佳作;若碰到风格相悖的作品,则会遇到阻滞。因此,本人认为译者应该对作品进行筛选,选择符合自己风格的作品来翻译。)第四节 语言的灵魂是民族精神1、 民族语言及民族精神不论人们怎样关注语言中的个性表现,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P33“属于同一个民族的所有人保持着民族同形性,这种民族同形性把每一具体的认识倾向与其他的民族的类似的认识倾向区别了开来。从这样的民

10、族同形性之中,从每一语言所特有的内在动力之中,便形成了语言的个性。”P36 出自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P199“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相互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而这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P35 出自同上P50页2、 法国哲学家孔狄亚克:语言中的民族偏见与热情孔狄亚克认为民族性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气候决定了一个民族或是活泼开朗,或是麻木阴沉的性格,国家的处境形式又对民族性施加影响,而民族语言则忠实地表现着民族性。P40Ps:语言跟气候似乎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在俄罗斯一些极寒冷地区,人们说话

11、都极为简短;在日本一些较为寒冷的地区相对于日本其他地区的户外用语也较简短。3、 德国学者施坦达尔:语法的最高使命是民族逻辑他提出:“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这是精神的自我理解。在语言中存在着民族的逻辑,即民族对思想的观念和原始关系的认识。这样,语法在其最高的使命上就是民族逻辑的历史。”P424、 魏斯格贝尔:母语决定人一生的精神格局语言是一个群体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种语言都可视为人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以人类星空为例,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苍龙、朱雀、玄武、白虎);而古希腊则将星空划分为40个星座。5、 伽达默尔:语言工具论批判

12、通过语言了解一种文化,很重要的工作是翻译。译者必须首先成为被译语言的一个“说话人”,而成为“说话人”意味着他须获得被译语言中人与人之间对话的无限性内容。P45 (ps: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明确要求,说话人不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的无限性内容,还必须深谙被译语言的无限性内容。) 翻译的艰难就在于要真正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说话人”,获得对话的无限可能性。6、 海德格尔:人的语言本质决定人的文化属性略第二章 美洲文化的语言视界第一节 人类学的语言视野1、 思想背景 思维本体论到语言本体论的转变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口语是心灵的经验的符号。”2、 基本原则人类语言学的先驱是现代普通人类学

13、的创始人鲍阿斯。 语言是文化最有特征的创造。第二节 语言纲目与文化模型 1、 语言的非本能性2、 语言的内面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受制于语言结构Ps: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认识语言反映思维,使主体的思维流畅表达,但主体的思维又无法任意语言表达,受制于语言结构,否则是思维错乱。3、 语言是一种文化模型萨丕尔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型,这一模型的纲目是在这种文化的语言中编织的。P64第三节 语言分析的人文主义范型1、 感觉范型:萨丕尔所说的语文“感觉”,也就是一种语言的结构“模型”所依据的心心理现实,或者说一种语言的“模型”直觉。2、 表达范型:3、 语序范型:语序的分析不仅揭

14、示出各种语言形式的生命理据-它的原逻辑形态,从而把综合语和分析语统一在人类语感的某一种语义的深层结构上,而且揭示出现代各种纯粹关系的标志都曾经历了由具体观念到关系观念的“价值转移”。4、 语义范型5、 列表相对范型第四节 人类认知的语言限度1、 沃尔夫的发现:事象的语言性2、 语法类推与人类认知:沃尔夫的“客体化”问题的比较为我们展示了不同语言决定不同认知的生动图景。第五节 语言与文化的结构通约1、 语言对文化的建构性影响沃尔夫认为,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整体上的“平等交换”关系,而这种“交换关系”的实质,是语言对文化的建构性影响。因而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同构的,并由此形成每个人

15、用以衡量和理解宏观世界的“微观世界”即“思维世界”。-对霍皮语的研究2、 文化的语言限度西方文化的语言限度:A 语言二项式与西方哲学B 语言二项式与历史观C 语言二项式与单一性(单一性指看问题的机械性、片面性、直线性)3、 语言与文化的系统相关第三章 中国文化的语言视界第一节 本体论的语言观1、 同义汇通的世界图景尔雅反映的是中国先秦的汉时期人的文化知识结构,将语言摆在首位。在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语义阐释中,同义现象的汇通与辨析成为一种独特的方式。汉民族有机整体的宇宙观使古人认识到你中有我,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P1172、 语言的世界性涵义人与世界的关系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体现和维系人与世界的这种多方位关系的语言,因而也非纯粹的符号系统和工具。A 语言是人性的表现。(例证说明)B 语言是天道的表现。(例证说明) C 语言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D 语言是治理天下、教化人伦的基础。第二节 实践论的语言观1、孔子:正名名义 语言规范着一个社会的秩序,它使社会在实践运作中有条不紊,孔子的语言观正是这样一种忠实语言的人文性和世界性的实践论语言观。 2、墨子:取名予名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子完全是从实用功利的标准来评判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