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285899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教学效果简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无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无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作业这一个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人本观念是以现代人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认识。它认为,各项活动都应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

2、和途径,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一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要求在一切管理活动(包括教学管理)中都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即应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用人问题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着眼点,即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主体,努力唤醒、鼓励其“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

3、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到达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那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开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开展需要和开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1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4、、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开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鼓励,促进个人的进步。笔者曾做过调查,中学生在选择谁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中,在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影视明星等选项中,选择同学和朋友排在首位的比例分别到达54%和61%以上,超过了对教师(42%)和父母(47%)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塑造良好的集体和班级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也应促进集体的稳固和开展,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2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5、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根底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

6、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上,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启发、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知识重新组合解决问题,善于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开拓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等。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标准自已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根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始终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