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2836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及制度完善(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中小企业管理开展与制度完善摘要: 我国的中小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重视部管理制度,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完善企业的部监测,提高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目标,保障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开展。关键词: 中小企业 管理制度 完善一、引言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递增和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开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原有的管理水平已不适应企业新的开展,成为企业进一步开展的桎梏。中小企业的开展面临着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部协调性的根底之上,因此加强企业部管理,

2、是企业最根底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开展的保证。二、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管理环境建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部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部管理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法人治理构造加强企业管理的建立,强化管理主体职能,应依据中小企业实际情况,首先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得到保护。目前,我国局部中小企业没有董事会,即使有董事会其监控作用也严重弱化。董事会是公司管理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博弈的规则,

3、形成管理控制的逐级向下延伸,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一个积极主动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2、合理设置组织构造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其整体目标,而一个企业的组织构造则在于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视活动的框架,企业组织构造建立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及控制效果。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高效、协调、简洁,并确保企业的目标以最合理的本钱实现。3、适当的权责分配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

4、。企业要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根据各职能机构的经营任务与特点划分岗位系列,确定需要的岗位,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适宜的人才,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和责任是关键一环,对不同的管理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并承当与之相当的责任,使之越权将付出更高的本钱和代价。4、信用和责任信用是商业社会的基石,责任是信用的根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中,无论是岗位与岗位的关系,还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都可视为责任关系。第一,责任的可传递性。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对部控制负有责任,从企业最高管理者

5、至企业的一个具体员工,应根据其职责大小、工作性质、标准要求,逐级传递,并以此形成企业的责任体系和责任流程。第二,责任的可量化性。企业责任的实质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现,目标指标的逐级量化实际上是随着责任的可传递而得到量化。第三,责任的可追溯性。企业的任何过失行为以及由此造成的后果,都应对责任的主体和相应的责任人进展追究,包括对过去的责任过失行为进展追溯性追究。5、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秉承以人为本,知人善任的人事政策和实务的宗旨,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正直品行和胜任能力。管理者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绝对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6、。公司职员的胜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有关薪酬、雇佣、培训、福利、业绩考评及晋升等政策的公正性和程序的合理程度。公司应当合理配置岗位人员并给予能完成所分配任务的资源,这是建立适宜的控制环境的根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员工更好地贯彻和执行部制度有很大的帮助。三、设立有效的控制活动在完善了管理环境后,中小企业应当执行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已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了必要行动。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设置以下控制活动。 1、独立部审计公司审人员的审工作直接对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负责,负责对货币

7、资金、有价证券、凭证和账簿记录、物资采购、定额消耗标准、付款流程、工资管理、赊销流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账实相符等的真实性、准确性、手续的齐全程度进展审查、考核。2、明确授权控制明确授权批准围、权限、程序、责任等相关容。公司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围行使相应的职权,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围办理经济业务。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3、职能分工控制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别离,即每一个人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

8、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授权批准与监视检查等。4、合理的凭证流转控制合理地制定凭证流转程序,使得经营人员在执行交易时能及早送交会计部门以便填制凭证,已登账凭证依序归档。各种交易必须做相关记录,如固定资产的审批及验收记录、存货的购销记录、支票的领取登记记录等,并且将记录与相对应的分录独立比拟。5、严格的资产控制管理保护资产和记录平安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实物和技术防护措施。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用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以使各项财产平安、完整、有效。6、绩效考评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鼓励、奖惩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

9、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应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它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良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严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7、完善企业的部监测企业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部控制就必须被监测。监测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部监测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视的机制。监视可通过日常

10、的、持续的监测活动来完成,也可以通过个别的、单独的评估来实现,或两者结合,保障控制度的执行和及时修正。在实践工作中,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考虑本钱、效益的原则,把完善管理环境、设置有效的控制活动等几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来完善公司治理构造,从而为中小企业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成长和开展壮大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 有红:企业部控制框架构建与运行M:人民,2001.2 朱荣恩:建立和完善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2.3 岳麓:企业部控制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4 风鸣:部控制与风险防M:经济科学,1999.企业的组织性质和企业分工一、现代主流企业契约理论在

11、企业性质上的误导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契约理论,一般认为由科斯(Coase,1937)开创,之后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z,197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0)、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1976,1979)、五常(Cheung,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rt,1986)、霍姆斯特姆和泰勒尔(Holmstrom,Tirole,1989)、哈特和莫尔(Hart,Moore,1990)以及小凯和黄有光(Yang,Ng,1994)等学者加以开展。虽然每个学者的侧重点各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共同主旨,那就是将企业视

12、为一系列合约的联结。企业契约论者以泛化的交易概念为根底,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把契约关系本身看作是企业的性质,这对于人们认识企业的性质是一种严重的误导。如果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一组契约关系,这就等于说由同类契约关系组成的不同企业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同类企业都是由一组组一样的契约关系构成,而契约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由此推论即是这些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差异。这与现实显然不符。现实中的企业是异质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是可以被识别的,如通过识别特定的企业目标、特定的成员群体、特定的活动场所、特定的象征性符号或标识、特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等,可以认识到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与界限。如果坚持

13、企业契约论者的观点,这些可区分的企业特征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契约论者将企业的性质定义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是一种对企业性质上的误导。企业的真正性质是作为一个社会实体的组织,关于这一点后文将加以详细论述。林金忠(2004)认为,企业契约论者之所以将企业的性质理解为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是基于这样一个现象,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形成表达为一组生产要素的*种方式的集结,而这种集结都是通过契约关系来实现的。但是,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集结以及实现这种集结的要素契约本身,而在于形成这种集结之后的企业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企业契约论者只是看到了形成要素集结的契约关

14、系本身,而没有认识到要素集结之后的企业部活动和关系,于是就把契约关系本身当成是企业的性质。因此,企业契约论者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事物的现象与事物的本质,把事物的现象看作是事物的本质。这就无怪乎他们用契约关系本身来定义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本质规定性表达在企业部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之中,而不是各种契约关系。从契约角度去把握企业本质的做法,无视了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正是这些特征表达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不仅如此,如果把企业的性质定义为一组契约关系,也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断言,因为这种观点无视了历史的分析。企业契约论者往往撇开历史的真实进程,用抽象的数学方法去模拟现实的

15、经济生活,把所得到的结论加以一般化、永恒化,却忽略了对结论成立所必须依赖的历史条件的考察。正如我们所知,企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企业是生产力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并且企业的组织形态一直处于变迁之中,例如,企业的组织形态先后经历了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机器工厂、福特制生产组织、精益生产组织等,而这些只有放在历史的视野当中,并把企业的本质定义为生产组织才能理解这一演进过程。因此,要理解企业作为生产组织的特性,只有从分工这个角度加以阐述,因为分工与协调构成了企业组织的根本职能。二、组织的含义关于组织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马克斯韦伯将组织定义为一种通过规则对外来者的进入的封闭而又限制的社会关系。由此定义可以看出,韦伯所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组织中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理解组织部社会关系的根底,也是将一个组织与另一个组织区别开来的依据。他把这种由一定规则决定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权力或秩序,这种权力或秩序的根底乃是社会关系的社会化和共同体化。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包含着物的、生物的、人的、社会的构成要素的开放性社会协作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交流。赫伯特西蒙给组织下的定义是:组织一词,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沟通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他认为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