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282159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 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

2、口。(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部疼痛(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3.

4、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经切口引流的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

5、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4.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二)感染预防要点。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术前不必要的备皮;术前确需备皮时,应在术前即刻或手术室内进行,并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电动剔毛或脱毛)去除手术部位毛发,禁止使用刀

6、片刮除毛发。(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的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手术部位皮肤,尽量符合手术要求并扩大消毒范围,以备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5)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1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剂量和种类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2.手术中。(1)保持手术室门关闭,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

7、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的止血,最小限度地损伤组织,彻底去处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6)术中应当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3)术后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