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281973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教师*考试一、 综合素质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值为150分。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合计:150分。(一)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根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根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根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1. 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2. 教育法律法

2、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生权利保护3. 教师职业道德规*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4. 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文学素养、艺术素养5. 根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二) 材料分析题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1. 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2. 教师职业道德规*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业道德规*的角度,评析材料

3、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3. 根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局部,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三) 写作题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分,约占总分值的33%。综合素质小学考试目标:1.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 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3.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4. 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根本能力。试

4、卷构造:职业理念15%,教育法律法规10%,教师职业道德规*15%,文化素养12%-以上为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根本能力48%-以上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合计:100%-单项选择题:约39%,非选择题:约61%。第一章 职业理念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2. 学生观理解人的全面开展的思想。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开展为本。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

5、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展。3. 教师观了解教师专业开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开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第一节 教育观核心考点1本节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大多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展考察。在历年考试中,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实施的途径与方法是考察重点。一 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 教育观1. 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

6、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2.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3.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是为培养统治者效劳的,这种社会形势下的教育是培养少数人的教育。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为人民普遍需要效劳的,是人民的教育。4.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的教育观,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

7、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者的教育地位,会产生智者中心的教育观。5.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开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开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二) 素质教育观1. 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开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

8、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开展。2.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开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开展素质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开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中华人民*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时机。受教育时机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根本教育方针。根底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根底,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根底。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开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

9、面开展的教育全面开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局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开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安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根本素质大体一样,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承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

10、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开展以外,也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开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拟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形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局部智能的结合。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成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根底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开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开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1、,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待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现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纵向上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横向上,意味着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三)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开展1.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办教育

12、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素质教育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 素质教育观的开展1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开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21996年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九五方案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3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方案,提出实施跨世

13、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4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四小学素质教育 1.小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小学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局部,表达了与其他层次、形成素质教育一样的性质。小学素质强调教育的根底性,即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根底素质。小学素质教育应当对小学生进展全面开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小学生

14、的教育。 2.小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小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小学生身心开展规律的教育。因此,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注重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道德信念的形成,为小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开展奠定根底。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一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根底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任何有助于并促进身体发育顺利进展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相反,就是不好的教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根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

15、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开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开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根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底。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改变课程构造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开展的需求,表达课程构造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历,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