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练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280805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经典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文化经典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文化经典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文化经典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文化经典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经典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经典练习(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练习汇编文化经典练习一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在本章中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仁? 答: 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2)“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子张问

2、:“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哉,尔所谓达者?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2)孔子认为读书人怎样才能通达?(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1)【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

3、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2)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不仅是追求虚名,即名实相符,表里如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4、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答:_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答:_ (1)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_ 答:(1)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能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4、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

5、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孔子有怎样的富贵观? 答:(1) 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2) 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 5、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

6、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孔子在本章中阐述了一个什么原则? 答:(1)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管理国家应当重视“正名”,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

7、刃而解了。 6、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知斯可以嚣嚣乎?”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答:_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答:_ (2)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答:_ 答:(1)讲究德,喜欢义,便可以安详自若。穷困不失义,士人因此自得

8、其乐;得意不离道,平民因此不致失望。 (2)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士人无论得志还是失意都要重德爱义的主张。 7、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把划横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3分) 答:_ (2)古之人有行之

9、者,武王是也。(2分) 答:_ (3)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答:_ (4)此文段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_ 答案: (1)五十天就攻下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 (2)古人有这样做的,武王就是这样。 (3)用竹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您的军队。 (4)统治者应顺应民意,才能受到拥戴。 文化经典练习二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下12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注:容光:水的空隙

10、。 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译文:对于那些曾到圣人门下游学的人来说,别的言论就难吸引他了。 (2)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译文: 太阳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凡是能)容纳光线的小缝隙都能照到。 2、孟子说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学习道理? 答:学习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11、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篇)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译文: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 (2)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译文:所以,君子每制定一个名,一定要说出一个道理来;说清了道理,事情才一定可以行得通。 2、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请简述出来。 答:只有先正名才能言顺,事成,礼乐兴,刑罚恰当,百姓安心做事。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

12、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庄子养生主) 注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其人:指得道之人。 蕲:通“祈”。倍:通“背”。受:禀受。刑:过错,过失。 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译文:原先我认为你们都是得道之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 (2)

13、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译文:这是违反天性违背真情的,忘记了自己的禀受,古人称之为违反天性的过错。 (3)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生与死都不过是自然的形态变化,因而生不是喜,死亦不是悲,对于肉体生命不必过多在意,对生死应采取达观的态度。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 颡(sng)额头 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译人:人的本性犹如流势湍急的水一样,打开它的东方它就向东流,打开它的西方它就向西流。 (2)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译文: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 2、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他们两人对这个问题各持怎样的看法?(用自己的语回答) 答:告子和孟子讨论的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的问题,告子认为,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人的本性发生变化,那是外力(环境、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