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简答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279849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刑法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刑法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刑法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刑法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刑法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简答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答题第十五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简述分裂国家罪的构成特征。答:分裂国家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本 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的统一。(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组织、策划、实施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 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2简述武装叛乱、暴乱罪构成特征。答:武装叛乱、暴乱罪,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 度。(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暴乱的行为。(3)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中国

2、人、外国人以及无国籍人均能实施本罪。(4)本 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只能是直接故意。第十六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特征。答: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以及其他公共利益安全的行为。本类罪具有以下特征:(1)本类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 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和其他公共利益的安全。(2)本类罪的客观方面表现 为行为人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类罪中的故意犯罪,只有行为对公共 安全形成威胁才可构成,而本类罪中的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公共 安全的后果才能构成。(3)本类罪的主体多

3、数是一般主体,重大飞行事故罪、 交通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少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4)本类罪的主 观方面,有的是故意,有的是过失。2简述放火罪的概念与特征 答: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本罪具有以 下特征:(1)本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危害公共安 全的放火行为。放火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 为。(3)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已满14 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 以成为本罪的主体。(4)本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3简述放火罪与用放火的方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答:关于放火罪与用放火的方法实施其他犯罪的界限,通说以放火

4、行为是否具 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来决定犯罪的性质。如为其他目的而实施的放火行为危 及到公共安全,行为人对此也明知,应认定为放火罪;反之,如果放火行为不 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则应按相应的犯罪处理。至于是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 质,则应综合考察对象的性质、特点、作案的时间、地点等具体情况。 第十七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简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和特征。答: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干扰国 家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活动,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 行为。本类犯罪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本类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秩序,即国家通

5、过法律调节所形成的公平公开、平等竞争、协调有序 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态。这是本类犯罪与其他犯罪区别的关键。(2)本类犯 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理法规,实施了各种干扰国家市场经 济管理活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以违反国家市场经济管 理法规为前提,是本类犯罪的人构成,也可以由单位构成。属于特殊主体的犯 罪主要有: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 信息罪,偷税罪,抗税罪等。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主要是:公司、企业人 员受贿罪、抗税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等;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有 一个,即逃汇罪。(4)本类犯罪的主观方面绝大多数为故意。由过

6、失构成的犯 罪有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介组织人员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 2简述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概念和特征。答: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 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销售金额在 5 万元以上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产品 质量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 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 格产品,销售金额在 5 万元以上的行为。销售金额是否达到 5 万元,是认定本 罪罪与非罪的关键。(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7、自然人和单位都可构成。(4) 主观方面为故意。3简述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毒罪的区别 答: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投毒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犯罪客体不完全相同。前者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后 者侵犯的则是公共安全。(2)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既可由自然人构成,也可由 单位构成,自然人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 周岁;后者只能由自然人构成,刑 事责任年龄为 14 周岁。(3)犯罪客观方面不同。前者表现为在生产、销售的食 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 料的食品的行为;后者则表现为直接向可能被大众接触的食物、水源以及牲畜

8、 饲料中投入毒药的行为。(4)主观方面不完全相同。前者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直 接目的;后者则以危害公共安全为故意的内容。4简要说明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 携带、邮寄普通货物、物品进出国(边)境,偷逃应缴税额在 5 万元以上的行 为。其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制。(2)客观方面表现 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普通货物、物品进出 国(边)境,偷逃应缴税额在 5 万元以上的行为。此处的普通货物、物品是指 除刑法已规定为其他走私罪对象以外的其他货物、物品,如轿车、香烟、家电 制品、服

9、装等。另外,本罪可以由刑法所规定的以走私论的所有行为方式构成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构成。(4)主观方面是故意,且 一般具有牟利的目的。5简述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的区别 答:答:伪造货币罪与变造货币罪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客观行为不同。前 者表现为仿真造假,即仿照真币的色彩、图案、形状、原料等制造假币,其中 不包含有真币的成分;后者则是在真币上做手脚,即通过挖补、揭层、涂改、 拼凑等方式对真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面额增大或张数增加。(2)构成犯罪的 要求不同。前者刑法没有规定数额较大才构成;后者则以数额较大为构成要件 6简述偷税罪与抗税罪的区别 答:偷税罪与抗税罪的主要区

10、别有以下几方面:(1)犯罪客体不完全相同。前 者侵犯的是税收征管制度;后者在侵犯税收征管制度的同时,还侵犯了税收征 管人员的人身权利。(2)客观行为不同。前者表现为以欺骗、隐瞒的方式,不 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后者表现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3)犯 罪主体不同。前者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后者则只能由自然人构成。(4)构 成犯罪的要求不同。前者以情节严重为构成要件;后者则无情节严重的要求。 7简述洗钱罪的概念和特征。答:洗钱罪,是指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 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 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以各种方法掩饰

11、、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其主要特征 是:(1)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监管秩序。(2)客观方面表现为 以提供资金帐户等方法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 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 违法所得及其产生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 人和单位都可构成。(4)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以行为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 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 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内容。8简述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违反商业秘密保护法规

12、,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 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商业秘密 的权利人对商业秘密的专用权。(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商业秘密保护法规, 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 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4)主观方面为故意。9简述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答:集资诈骗罪与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主要在于:(1)犯罪目的不同。前者 以非法占有集资款为目的;后者则以非法募集公众资金为目的。(2)客观行为 不同。前者是以集资之名行诈骗之实,即使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后 者则表现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且不

13、以使用欺诈手段为 要件。(3)犯罪客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既侵犯了金融管理秩序,又侵犯了公私 财产所有权;后者侵犯的主要是金融管理秩序。 10简述侵犯著作权罪的概念和特征 答:侵犯著作权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违反著作权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或 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人的许可,复制发行其作品,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 的图书,复制发行其制作的音像制品,或者制售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违法所 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是:(1)侵犯的客体是他 人的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2)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著作权法规定, 侵犯他人著作权,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3)犯罪主 体是一

14、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可构成。(4)主观方面为故意。第十八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简述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的主要区别 答:二者区分的关键是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同。故意伤害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 损毁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杀人罪之犯罪故意的内容是剥夺他人的生命。 2简述诬告陷害罪与报复陷害罪的主要区别 答: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人 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控告权、申诉 权、批评权、举报权等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犯罪对象不同。对 于诬告陷害罪的犯罪对象,法律未作限制性的规定;而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对象

15、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报人。(3)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不同。诬告陷 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作虚假告 发的行为;报复陷害罪则表现为行为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 人、批评人、举报人进行报复陷害的行为。(4)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犯 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报复陷害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5)犯罪主观方面不同。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以 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为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以报复陷害他人为目的。 3简述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侮辱罪的主要区别 答: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客体不同。前者的客体是妇女

16、的人身权利、人 格尊严和社会秩序,后者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2)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前者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侮辱妇女 的行为,后者表现为行为人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当着被害人的面公然进行贬低 其人格、毁坏其名誉的行为。(3)犯罪主体不同。前者的犯罪主体只能是男性 女性可以成为本罪的共犯,但不能单独成为本罪的实行犯;后者的主体是一般 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犯罪故意的内容是满足变态性要求或者使妇 女当场出丑难堪,后者犯罪故意的内容是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4简述绑架罪的构成特征 答: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绑架罪具有以下构成特征:(1)绑架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在以勒 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情况下,则同时还侵犯的公私财产所有权利;在行为 人伤害、杀害被绑架人的情况下,则还同时侵犯了他人的健康、生命权利。(2) 绑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