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媒”与“脱胎”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277082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脱媒”与“脱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脱媒”与“脱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脱媒”与“脱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脱媒”与“脱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脱媒”与“脱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脱媒”与“脱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媒”与“脱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脱媒”与“脱胎”当下的中国银行业,让我不禁想到了一句歌词:“不是 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翻开一直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货 币银行学一书,“商业银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 用创造和金融服务等四大基本职能”的论述却赫然在目。而 如今每一个银行人都颇感“无可奈何花落去”,因为传统商 业银行的职能正在被逐步替代。难道,经典的货币银行学 已到了需要“修订”乃至“重写”的时候了?变局:“新金融”加剧金融脱媒其实,金融脱媒现象早已有之,并非新概念、新事物。 从上世纪中期到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脱媒成为国际 金融发展中的“主旋律”,国内则主要是在近 10 年内才逐渐 显现并不断演进的。如果说,以往

2、的脱媒主要表现为银行业 资产与负债两端的存贷脱媒。那么,这次伴随互联网大潮而 来的支付端(汇)脱媒(亦称技术脱媒)则使国内银行“存、 贷、汇”三大基础业务全面脱媒,且速度越来越快,大有“颠 覆”银行业之势,不禁让人感到“阵阵寒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国内银行业陷入了全面脱媒的 境地呢?笔者以为,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 创新进一步加快,并由此催生出的“新金融”加剧了银行脱 媒。而作为脱媒推手的“新金融”到底“新”在何处?我想, 不妨将其概括为“五个化”,即: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 金融业态网络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化以及社会资产配置 形态金融化。变局一:“利率市场化”挤压了银行

3、被动负债空间。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的西方同业一样,国内银行业也被 迅速崛起的货币基金“打了个措手不及”,尤其是互联网货 币基金的迅速崛起,加速了利率市场化步伐,进而加剧了银 行负债端的脱媒。其突出表现为:银行存款(被动负债)增 长乏力,而主动负债却方兴未艾。先从被动负债来看,全国 银行业 2014 年存款增量仅为 10 万亿元,较 2009 年“峰值 水平”少增 3 万亿元,且自 2010 年以来,季度增速整体均 低于 5%,像2009 年上半年那样的“两位数”增速早已“一 去不返”。在地处沿海的浙江地区则更为明显,存款增量由 2009 年的 9558 亿元下降至 2014

4、 年的 4812 亿元,几近“腰 斩”。其间,自2011 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过去 14 个季度中有 13 个季度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人不禁 会问“存款去哪儿了?”对此,我想,一方面,是经济下行 和企业不景气导致资金流量减少;另一方面,则是监管政策 变化造成派生存款下降。同时,资管、网络金融等非银机构 的崛起与跨界竞争,分流了银行存款。再从主动负债来看, 金融债券、理财产品、协议存款、卖出回购和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主动负债工具先后推出,尤其是理财产品,经过近 10 年发展,已成为主动负债的主流工具。据中登公司数 据显示, 2014年末银行业存续理财产品共 55012只,理财资

5、 金余额达15.02万亿元,同比增加4.78万亿元,增长46.68%; 占银行业总负债的比重为 9.38%,同比提升 1.96个百分点。变局二:“资产证券化”打破了货币创造循环。与发行 股票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相比,由于资产证券化出售的是 银行信贷资产,从而打破了 “存款f贷款f存款f贷款”这样一个货币创造循环,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职能。并且, 因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门槛较低、收益设计多样,对扩大直 接融资规模有着直接支撑作用,使银行脱媒效应更强。自 2012 年 5 月国内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银行间市场的资产证 券化呈“爆发式”增长,数量和金额飙升:2014年发行65 单共计2800亿元,分别

6、较 2012年增长12倍和13.5倍;据 权威机构预测 2015 年发行有望突破 100 单,达 5000 亿元。变局三:“金融业态网络化”割裂了银行信息流。技术 改变世界。网络金融已成为近期经济金融领域最热门的概念 这股“热潮”下,大量原本专属于银行的业务,如结算、支 付乃至融资等业务,正逐渐被众多非银行机构所“瓜分”, 并因此涌现出许多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新业态,如第三方 支付发力于移动支付;P2P平台抢占小贷需求;众筹服务创 新企业;网络银行介入小微贷款等,银行“后台化”、“边缘 化”趋势突显,“去银行化”节奏进一步加快。然而,对银 行而言,最可怕的还不是市场份额的下降,而是客户资金流、

7、 物资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局面被打破和割裂,有沦为 “信息孤岛”的危险,发展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变局四:“多层次资本市场互动化”挤出了银行贷款。 随着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市 场和柜台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兴起和成熟,以及股票、债券、 衍生品和结构化产品等的配套与完善,对间接融资体系形成 了全面冲击。主要表现为:银行贷款“挤出”效应明显,在 社会融资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从全国银行业来看,贷款增量 2009 年出现拐点,后续几年逐步下行,持续低位徘徊,直至 2014 年才勉强恢复到五年前水平。其间,季度增速基本处于 3%-4%之间。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新增融资中占比 也降

8、至60%左右,降幅达 10个百分点。从浙江银行业来看, 贷款增量也“一路下行”,由 2009 年的 9041 亿下降到 2014 年的 4575亿。其间,增速不仅持续走低,而且长期低于全 国水平。反观,直接融资市场如各类资本市场逆势而上,高 歌猛进。从全国来看,自 2013 起新增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 比重不断上升,2015 年前 9个月,新增贷款8.7 万亿,直接 融资总量增加 3.16 万亿,在社会新增融资中占到 27%。从浙 江来看,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由于市场整体发育水平高于全 国,优质大型企业更倾向直接融资。2015年前 9 个月,新增 贷款 4311 亿元,直接融资总量增加 2747

9、亿元,在新增社会 融资中占比达到 39%,脱媒压力更大。变局五:“社会资产配置形态金融化”改变了家庭财富 结构。回顾国内社会资产配置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大致经 历了三个时代,即:存款时代(上世纪80、90年代)一地 产时代(2000年至2014年)一金融时代(2014年以后)。 国内家庭资产配置“由实向虚”、“市场化”、“交易化”等倾 向日趋明显。在家庭总资产中, 2014 年房产占比为 52%,较 2012 年下降 20 个百分点。其中,在家庭金融资产中,更是 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2014 年底,储蓄存款占比从 2008 年的 近 80%下降至 49%,而信托、保险、基金等交易性更强、市 场化程度更高的资产占比则由 20%升至 51%,超过一半。在 家庭投资中,艺术品等投资比例逐步走高,在高净值人群中 高达 15%,市场整体规模突破 2 万亿,而且随着“份额化交 易”等模式的创新和成熟,使传统的实物收藏进一步演变为 金融产品的交易与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