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2752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3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3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史实梳理】一、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新思想的萌发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禁锢人们的思想;(2)鸦片战争前,清朝朝统治者实行政策,愚昧无知,妄自尊大;(3)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与魏源等清朝的爱国官员从“”的梦幻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

2、”的新思潮。2林则徐的地位:近代中国。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和,以了解西方国家。3魏源的主张:“”。著作: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4主张的核心:向西方学习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维护清朝统治。5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提出)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形势。2内涵和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3实质: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利用,维护。4实践:(内容见必修二第40页)

3、5影响: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主张付诸实践,迈出了的第一步。 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出现原因(1)经济上: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2)政治上: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危机加深;(3)阶级关系上:阶级力量有所壮大;(4)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影响。(代表人物及主张)2康有为思想:(1)代表作: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宣传变法的必要性)为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宣传变法的合理性)(2)思想特点:把与相结合。3梁启超的思想:(1)代表作:(2)思想主张(即变法通议的内容)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的思想;强调只有变法才能图存。4

4、严复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1、积极作用:(1)思想方面: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人民觉醒和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潮流。(2)政治方面:推动了爱国救亡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3)经济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局限性(主要指运动):在变法内容中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内容;群众基础不广泛;采用改良的办法;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五、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1)背景:经济阶级因素:辛亥革命后,中国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5、”。中国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政治因素: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加紧复辟帝制活动。思想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的逆流。(直接原因)(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后改名为。2代表人物(1)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文学革命”。(2)李大钊: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1919年发表,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3)胡适:191

6、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文学革命。(4)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方针,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5)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提出“”口号。3主要内容(1)提倡与(口号),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2)提倡新,反对旧。(3)提倡新,反对旧(文学革命)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没有

7、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表现:(1)第一阶段(五四运动前),主要是介绍俄国的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如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在中国首倡社会主义。(2)第二阶段(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强大潮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问题探究】1、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3、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存在两种重要观点。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的需要。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掉。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