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269438 上传时间:2024-0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直接投资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 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国家之间的贸易只是地区之间贸易的特例。所谓要素利益就是每个地区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丰富的商品,而不应生产那些所需要素比较稀缺的商品,商品互换的比例就是由多种天赋资源或要素禀赋所决定的。 因此,各个国家应按自身的要素条件发挥优势进行生产。 该理论应用瑞典经济学家赫克谢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的国际流动。她们觉得资本的国际流动的因素是各国利率的差别,而利率的差别又取决于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限度。(资本存量与利率的关系) 由于此处资本国际流动所波及的只是借贷资本或证券资本的国际流动,因此它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2、故不能称为真正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一、代表人物 20世纪6年代初,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她的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一方面提出了第一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斯蒂芬海默的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本) 理论觉得,国际上大公司到海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是其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二、基本观点 海默通过对美国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拟定性,但现实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特别是垄断性工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因此,一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以弥补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因素。 海默觉得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两个条件:l

3、 一是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以抵消在与本地公司竞争中的不利因素;l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得公司可以拥有并保持这种优势。(一) 市场不完全性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国际公司就可以在那里运用其垄断优势排斥竞争者,维持垄断高价以获得垄断利润。这就是国际公司对外投资的直接因素。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l 1、产品市场的不完全l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l 3、在公司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l 、政府政策导致的市场扭曲 海默觉得,市场不完全是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公司拥有垄断优势,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公司对外

4、投资以运用其优势。(二)垄断优势 在此基本上,海默觉得当公司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足运用自己具有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际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公司处在有利地位。这是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l 1.资金优势l 2. 技术优势l . 规模优势l .组织管理优势l . 信誉和商标优势 海默觉得,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并非是追求直接的利润,垄断优势才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线因素,它可望获得长期利益。后续的研究指出,知识资产优势更为重要,觉得技术知识是公司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这种观点符合当今信息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5、。三、垄断优势理论评价l 1、斯蒂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具有开创性研究的性质,对后来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l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之处在于它缺少普遍意义。并且该理论偏重于静态研究,忽视了时间因素和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动态作用。l 、按此理论,则只有寡头公司才干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以及6070年代日本公司大举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行为。第三节 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是根据产品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成过程,该理论形成于2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产品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专家雷蒙.弗农(Raymond ernn)。966年

6、,她刊登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该文在大量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本上提出了国际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 Theory Podut c )。 一、初期的产品周期理论 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中,弗农指出,产品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成熟、原则化三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产品的技术特点、市场供求关系、卖方市场竞争状态各不相似,于是生产者要选择不同的生产区位。这表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公司在产品寿命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的生产区位决策。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l 、新产品阶段:产品开发

7、与投产初期,创新国国内生产,以出口形式满足国际上的少数需求,不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l 2、成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技术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l 3、原则化阶段:产品技术定型,创新国与次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由资金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后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一种实例:世界彩电生产转移产品周期理论三阶段特性归纳简表 二、弗农对自己理论的修正(20世纪7年代) 她将

8、产品寿命周期重新划分为“以创新为基本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为了维护寡占利益,国际公司在各个阶段的方略应当是:l 1、以创新为基本的寡占阶段:新产品研发与差别化。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区位(国家或市场)来进行直接投资 l 2、成熟的寡占阶段:规模经济,成本优势。牵制战略与跟进战略。l 、衰老的寡占阶段:丧失优势。通过卡特尔协调价格瓜分市场;或用产品差别化维持市场;或退出进入新的领域。三、寡占反映理论 该理论是1973年美国学者尼克博克提出来的。她觉得,某些跨国公司之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是对于其她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反映,目的在于维持竞争力的均衡。 她觉得,跨

9、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两种,一种是攻打性投资,指那些对外直接投资的先行者,可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第二种是跟进型投资,是一种寡占反映行为,可用寡占反映理论解释。 该理论是对产品周期理论的有益补充。四、理论简评l 1、进步意义: 产品周期理论初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纳入同一种分析框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该理论从技术产品垄断角度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和特性,特别是解释了“何时”去“哪儿”投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l 2、局限性: 产品周期理论局限性在于缺少普遍性的解释力 : 它无法解释非原则化产业(例如石油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理论中母国垄断优势消失是导

10、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故无法解释现实中许多跨国公司在保持母国技术优势的同步,仍然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事实。 理论所构造的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流向梯度模式,不能解释一般发达国家向最发达国家投资,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从目前全球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该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第四节 内部化理论一、 科斯与内部化理论l 1、罗纳德科斯(R.Coase):1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定理:法定权利的最初分派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互换的交易成本为零。l 2、内部化理论可以追溯到1937年科

11、斯的公司的性质论文,文中科斯初次提出了交易成本、公司边界的问题,但当时未能引起世人注意,后经多人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内部化理论。l 3、科斯内部化含义:市场不完全将使公司的交易成本大大增长,公司为了避免这些额外增长的成本,便产生了“内部化”即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不完全的外部市场的倾向。l 3、公司的性质:对市场的替代l 4、公司的边界:内部化边际收益内部化边际成本5、外部市场和市场内部化的差别二、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l 1、内部化理论代表人物 内部化理论是0世纪7年代中期由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uckley)和卡森(.Cs)及拉格曼(A.ugma)提出的。 其提供了与垄断优势理论不同的研

12、究思路,其理论有力地解释和推动了20世纪7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跨国直接投资行为,一度被称为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至今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流理论之一。2、内部化理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内部化理论把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前提,指出市场不完全或垄断因素存在会导致公司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上升,公司就会发明内部市场进行交易。 这里理论所指的市场不完全性重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涉及半成品、特别是技术、信息(渠道)、营销技巧、管理方式和经验等无形资产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不完全性导致许多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虽然实现,公司也要承当较高的交易成本,必然促使公司发明其内部市场进行交易,公司便获得了扩

13、张力。 这一内部化过程如跨越了国界就是对外直接投资。三、市场内部化的动机l 1、减少交易成本l 2、规避中间市场的不完全性l 、运用内部调拨价格l 4、维护垄断优势四、决定公司内部化的四个因素l 1、产业因素:如产品特性、外部市场构造、规模经济等l 2、区域因素:如地理位置、文化差别、社会心理等l 3、国别因素:如国家政治、法律、金融、税收等l 、公司因素:如公司的国际化实行能力、人才储藏、公司文化等五、理论评价 内部化理论从内部市场形成的角度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跨国公司的内在形成机理有比较普遍的解释力。 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之处是过度注重公司经营决策的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对影响公司运作的多

14、种外部因素的分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和生产缺少总体结识,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等宏观因素也缺少把握。第五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代表人物 英国里丁大学专家约翰.邓宁在19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公司:一种折衷理论的摸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e Eccti Theor of Ieraional Proucton)。 邓宁觉得,过去的多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基本观点 邓宁觉得,跨国公司的国际经营决策是由公司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决定的。 同步具有如下三优势方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l 1、公司有高于其她国家公司的垄断优势;l 2、公司通过内部市场来扩大对这些优势的运用比发售或出租给外国公司更有利;l 、公司在东道国结合本地要素投入来运用其拥有垄断优势要比运用母国要素投入更有利。三、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