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和眼睛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269405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光和眼睛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光和眼睛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光和眼睛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光和眼睛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光和眼睛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光和眼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光和眼睛(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1光世界巡行【三维目标】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0108m/s;2、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知道光的三基色。3、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都可以由三基色混合而成。4、能积极思索一些有关光的本质的问题。如:光究竟是什么?所有的光都是可见的吗?对盲人有一份关爱之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如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在空气或水中沿直线传播是小学科学的已有知识,光在其他介质中是否也是直线传播的,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实施这一节教学时,首先展示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光可以看见物体

2、,能够感觉到色彩,能够感觉到对生物的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乃至生活居住的环境的改变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些教学激发学生对光知识学习的兴趣。本节共有两部分: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揭开色彩的奥秘。安排了三个活动,三个信息浏览,一个信息链接,一个课外活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基色。2、难点:能根据光的三基色原理,了解设计实验,验证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都可以由三基色混合而成。【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阅读理解。【教学用具】三棱镜、手电筒、透明的有色胶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首先,让大家齐读“章首小诗”。提问: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板书:3

3、.1光世界巡行二、进行新课(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6的图31、2、3、4四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2、指导学生结合图35、6、7五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能够产生压力,彗星大尾巴的形成原因。(二)光的传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应对“均匀”这样的关键字,予以强调。)2、光线的概念。要明确实际光传播时,并不存在光线,它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现象的方便,人为引入的。3、记住光在真空中

4、的速度值。同时,阅读信息浏览。得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后,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如日食、月食、射击瞄准、小孔成像等。(三)光的色散1、活动2:分解白光使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发现,这一束光被分解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包含着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这上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在此,可向学生介绍“复色光”和“单色光”的概念,并指明生活中的光多数是“复色光”。这个活动告诉我们,白光是由上述七种色光组成的。2、活动2:营造斑斓的色彩在三只手电筒上分别蒙上红、绿、蓝三种透明纸,将手电筒发出的三束光投射在白纸上,请同学们观察纸面上有几种颜色?在此,

5、可向学生介绍“光的复合”现象。通过这个活动,你对色彩有什么认识?实验表明: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色光。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基色”。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归纳。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P50的“自我评价与作业”。2、完成本节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活动较多,在活动中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对物体色彩的奥秘,多数学生虽说知道了这些基础知识,但在实际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时,还运用不好。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交流,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2探究光的反射

6、定律【三维目标】1、光射到镜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道光的反射的一些应用。2、通过实验了解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几个名词。通过活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能积极参与探究光的反射的活动,能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进行课外有关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教材分析】光在遇到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处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本节着重研究光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发生反射现象时的一些规律,通过探究得到这些规律。总结出规律后,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光的直线传播

7、规律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2、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验证过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阅读理解法。【教学用具】激光笔、手电筒、平面镜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于在小学科学里,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所以本节教学可直接引入新课。板书:3.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二、新课教学(一)光的传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学: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应对“均匀”这样的关键字,予以强调。)2、光线的概念。要明确实际光传播时,并不存在光线,它只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现象的方便,人为引入的。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值。同

8、时,阅读信息浏览。(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活动1: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教师演示P51的图312的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改变传播方向返回原物质中传播的现象。2、活动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按照P52的图314所示,组装好器材,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让同学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结论,并完成文中的填空。这个结论就是光的反射定律。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两种反射”,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三)光反射的应用让学生阅读P54的课文,了解光反射的应用实例。三、归纳小结让学生对本节所学进行归纳整理。四、巩固练习

9、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通过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的基础知识,已基本掌握,能进行基本的分析判定,但是对作图题,可能是刚接触这类题目,同学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画光线忘了箭头,该虚的画实了等,还要进一步强调,补足。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三维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3、能积极参与平面镜

10、成像特点的实验研究,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并说明它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方面的广泛的应用。【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共两部分: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各种面镜。文中共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信息链接。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有成像和改变光路的作用,能够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能够简要地描述平面镜的成像原理,能区别实像与虚像。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及像与物的左右关系,进而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设计和制作实用的器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交流法,

11、归纳总结法。【教学用具】平面镜,蜡烛(两根完成一样的),玻璃板,光屏,凸面镜和凹面镜。【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平面镜,你曾用平面镜做什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镜子叫平面镜?让学生回答。板书: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认识平面镜让学生结合P56的图326阅读课文,认识平面镜。2、活动1:镜前观像结合P57的图327,认真观察,并回答文中的问题。特别是对第二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当走近时,像变大;当远离时,像变小。指出:要想准确无误地找出真正的像,就要弄清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活动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选择器材:要根据需要。思

12、考: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呢?2)进行实验:按P57的步骤进行。要注意认真观察,思考,并作出回答。根据实验观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完成文中的填空。现在,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吗?请学生阅读文中方框中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含义。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二)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有关应用。结合P58的图328,认识潜望镜工作原理。师生共同归纳平面镜的作用:成像和改变光路。(三)各种面镜让学生阅读课文,学习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

13、,进行系统总结。四、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做本节的基础训练。五、反思本节教学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同学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过程,设计得不够细致,考虑得不够全面,导致操作过程及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另,在习题中,还存在一部分同学对平面镜成像作图存在意识不强,细节把握不到位,粗枝大叶的现象。这些在下节课要予以补充,纠正。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三维目标】1、知道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知道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及光的折射规律。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知道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

14、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三个活动,发现光的折射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了解透镜对光的两种作用。3、从对折射现象的好奇,诱发对求知欲望,进而积极参与探究折射现象的实验活动,并在实验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习惯。【教材分析】本节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共安排了4个活动和1个信息浏览。光的折射属于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问题,本节也是按照:现象规律应用的线索。这是的应用主要指透镜对光路的控制作用。【教学重、难点】1、 重点: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激光笔、水槽、铅笔、烧杯、硬币等。【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学生实验1:如课本P61图337(a)所示,把一支铅笔斜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实验2:如课本P61图337(b)所示,一枚硬币放在不透明杯子的底部,你向后退到恰好看不见它的位置。请另一位同学向杯子中缓缓注水(注意,不要移动硬币的位置),你又能看到它了吗?为什么?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以上都是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学习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