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259319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一、作者介绍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 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 2 岁丧父 ,3岁丧母 ,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 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 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 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 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 几乎没有与外界的 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 反而造就了他忧郁、 扭曲的性格。 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 但不幸又接踵而来, 8岁时祖母去世, 12岁时姐姐也 去世了, 16 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 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

2、影响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 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 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 参与复刊 新 思潮(第 6 次)杂志。 1924 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 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 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 100 多篇,中短篇多 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 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 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

3、女 ( 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 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 (19291930)、水晶幻想 ( 1931 )、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 (1961 1962)等。于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 1972 年 4 月 16 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 只字遗书。 ( 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 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1968年,以

4、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 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 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 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 显示出这种倾向: 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 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 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 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 有两点重要意义。 其一, 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 法,表现了道德性与伦理性的文化意识; 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 做出了贡献。”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

5、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物哀是日本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观念。所谓“物哀” ,大意是指由客观 的外在环境所触发而产生的一种凄楚、悲愁、低沉、伤感、缠绵悱恻的感 情,具有“多愁善感” 、“感悟兴叹”的意识。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 、“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川 端康成写伊豆的舞女 ,其中大学生“我”与舞女薰子两人邂逅之后,至 始至终谁也没有向对方倾吐一句爱慕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 似察觉又非察觉之间。作者有意识的将似爱情而又非爱情的情感色调淡化。 叶渭渠说: “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地形成哀 中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殊性格,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

6、。 ”物哀的表现形 式若十分强烈,那它就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首先,物哀是一种 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 “平安朝的 物哀 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 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 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 抒情世界”。日本国民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 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 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物哀美”的精 髓。其次,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 的静寂。川端康成既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

7、流” ,也认为“死是最高的 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这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 。” 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 极点的行为。他们的瞬死,其意义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 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 可以意会,难以言传。 “物哀美”是一种感觉似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 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三、代表作雪国雪国写的是岛村、驹子、叶子的情爱故事。

8、岛村优游岁月,三次去 多雪的北国山村,和艺妓驹子邂逅而相爱,同时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也 流露出若有若无的倾慕之情。岛村在初夏的一天来到雪国,偶遇年轻貌美 的驹子,因谈话投机而相互产生好感,相处了几天后,岛村匆匆返回东京。 这年初冬季节,岛村又来同驹子幽会。在来雪国的火车上,岛村又被同车 厢的叶子深深吸引。在与驹子的第二次接触和对叶子的幻想中,雪国让岛 村感到无比留恋,故在翌年秋季第三次来到雪国。而这时的雪国已失去往 日的繁荣景象,驹子身边的人如行男和师傅等人相继故去。岛村通过与驹 子的进一步接触,反思再三,决计离开雪国。但就在临行前,一场大火无 情地吞噬了叶子,驹子也随之疯癫。如此幽婉、凄美的

9、情爱故事让人经久 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 “物哀”之美。雪国里驹子的爱情:徒劳而哀伤雪国里岛村生活从容富足,无所用心,什么都满不在乎,认为一切都 是“徒劳”,对人生持虚无态度,玩世不恭。即便对他爱恋的驹子,也缺乏真情 实意。他无法理解驹子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追求, 更不要说领悟叶子为自己 的所爱做出牺牲的那种“认真”与一往情深。岛村多次前往雪国会见驹子,但对 她却不能有所帮助。 当叶子求他好好对待驹子时, 他明白表示自己 “无能为力”, 使得叶子大失所望。 当他说驹子是好女人而惹得她生气时, 他只能“闭目沉默”, 既不能安慰驹子,又不肯多予解释,充其量只能对她表示怜悯。在岛村眼里,驹子读

10、小说、 记日记和练三弦等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 都是空 虚的、徒劳的,甚至驹子、 叶子与行男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只能引起他的一点儿好 奇,并未引起他更多的关心。 岛村认为驹子迷恋他是一件可悲的事。 即使他也曾 因自己轻而易举就得到纯洁的驹子而心感愧疚, 但后来随着驹子对他的爱日益加 深,他终于决定自己既然挽救不了驹子的命运就该离开雪国。 一方面与驹子来往, 同时又为叶子所吸引。叶子“清冷刺人的美质” ,多次使岛村感到吃惊。驹子把岛村引为知音,和他谈论日本舞蹈,谈自己的过去,为岛村弹三弦, 视他为最好的听众。 她用“纯粹是女子纯洁的心灵在呼唤自己男人的声音” 大呼 唤岛村。为了岛村,她宁愿忍受“一年一

11、次也好,请一定一年来一次啊”这样的 感情煎熬。在岛村看来, 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 也可以说是对未来 憧憬的悲叹, 在驹子身上散发出的奔放的热情, 使岛村觉得她格外可怜。 她之所 以能把岛村从老远的东京吸引到雪国来, 正是因为她身上蕴藏着这些令人深深同 情的东西。爱情的无望,尤其加剧她“难以抑制的悲哀” ,她只好“竭力掩饰这 种无所依托的情怀”和“说不出的孤独感” 。三位主人公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自我的毁灭。岛村回到了繁华的都 市东京, 驹子也离开了岛村回到了从前的生活中, 而叶子的死, 则成为小说中对 于“美”和“毁灭”最为集中的体现。在雪与火的交融中, “叶子紧闭着那双迷 人的美丽眼睛,火光在她那张惨白的脸上摇曳着。 ”雪一般纯洁的叶子融化在了 火一般的死亡之中,形成了一种极具张力的美感。叶子的死洗涤了岛村的心灵, 净化了驹子的情念,小说也在这纯洁的雪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