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255497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4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释义主编:曹康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中国法制出版社第一章 总 则 本章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宗旨、行政复议机关和行政复议机构的职责以及专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条件的基本规定。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制定本条例。 【释义】 本条是关于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立法宗旨、立法依据的规定。

2、一、立法宗旨 本条开宗明义,明确规定了制定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立法宗旨是: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一立法宗旨是在我国社会转轨时期行政争议多发、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确立的,体现了新形势对行政复议工作的新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更加重视通过行政复议这一法定渠道解决社会突出矛盾的决策和部署,更加突出了行政复议制度的社会救济功能。 (一)行政复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

3、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呈多发、多样的态势,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争议和纠纷,基本上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仍然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与此同时,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矛盾和争议大都有利益背景,核心之争都是利益之争,既有保护已得到的利益,也有主张可期待的利益,是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反映;二是,矛盾和争议的焦点,大都涉及法律的规定和法律的执行,当事人多以法律为武器维护利益、主张权利;三是,争议和纠纷的种类,既有公权力行使过程中形成的

4、行政争议,主要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发生的纠纷,也有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两类矛盾相互交织、交互影响;四是,争议和纠纷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力不同。民事纠纷社会影响面较小,通常通过司法途径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行政纠纷处于支配地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处理不好可能牵动全局并且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政府花大气力解决。 2新时期行政争议的主要特点。 行政争议发生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有国家行政就有行政争议,不同时期行政争议具有不同特点。现阶段发生的行政争议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民主水平提高、民生得到改善基础之上的。除具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般特征外,还

5、早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面广量大。行政争议出现在各个行政管理领域,牵涉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争议数量庞大,并且逐年增长趋势。二是重点突出。主要发生在县、乡两级政府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重点集中在公安管理、土地征收、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和重组、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和税收管理等“热点”领域;大多涉及人身权和基本财产权保障方面。三是成因复杂。既有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经济转轨引发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四是处理难度大。行政争议有的持续时间长,查清事实难;有的涉及人员众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或者相互攀比;涉及诸多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专业性要求高。五是政

6、治性强。行政争议的处理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行政争议如果不能及时依法得到妥善处理,个别问题就可能演变成为普遍问题,局部问题就可能演变成为整体问题,经济问题就可能演变成为政治问题,有的还可能被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行政争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就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难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3建立依法解决行政争议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矛盾可遇不可躲,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堵,依法及时化解矛盾才是唯一正确选择。当前,人民群众希望通过法定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对建立和完善化解行政纠纷

7、长效机制的要求日趋迫切。为适应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客观要求,党和政府有必要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法定的长效机制来解决行政争议。这主要因为:一是,建立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客观要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反复出现的,矛盾长期积聚,会衍生出深层次的矛盾,个别矛盾就可能演变为普遍矛盾,局部矛盾就可能演变为全局矛盾,非对抗性的利益矛盾就可能演变为对抗性矛盾。解决矛盾的机制,必须是反复发生作用的长效机制;二是,建立依法解决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是由行政争议自身特点决定的。行政争议是由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行为大都是法律行为,判断其是否合法必须遵循法定程序并依照法定标准;三是,建立依法解

8、决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也是有效解决权益之争的客观要求。有效解决法定权益之争,不适合采用容易产生攀比的方法,必须建立一套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定解决程序。世界各国都根据解决行政争议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能够反复适用的、法定的解决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如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法院制度、英美法系国家的行政裁判所制度、韩国等东亚地区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等。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行政争议的长效机制。1999年行政复议法的制定,正是建立行政争议长效解决机制的战略选择。 4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必要性。 (1)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是整合我国行政救济资源,发挥

9、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的必然要求。 目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寻求行政争议的解决:信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就信访与行政复议的关系而言,信访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现行政争议的渠道,但不是解决行政争议的渠道。根据信访条例的规定,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行政争议,应当通过行政复议法定渠道进行处理,信访只起分办、转办的作用。应当说,在行政争议的处理上,法律对信访和行政复议关系的划分是明确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一些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够高,对行政复议法定渠道还不是十分了解,加之实践中对信访和行政复议关系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导致目前因行政争议而引发的非理性上访增多

10、,许多行政争议在信访过程中被推来推去得不到有效解决,各方面成本很高。而且信访一般是找领导,4、领导很难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精力来解决复杂的信访问题,却又不得不陷入忙于应对信访的局面。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依法解决行政争议,才能有效平衡利益、化解矛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减少后遗症。 就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而言,从行政法理论的层面看,强化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作用是必要的。行政机关应当拥有对行政争议的第一次判断权的理论,是行政复议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行政机关(通常是上级行政机关)所特有的信息便利、专业优势以及相对公正的立场为其迅速化解行政争议提供了可能。因此,有

11、必要仔细辨析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功能,使各自的优势都得到有效发挥。总的来看,前者更适合于解决大量的、普遍性、行政管理专业性较强的行政争议,后者更适合于解决为数不大、但案件法律关系复杂的行政争议。而且,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现阶段的行政争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政府角色尚未完全转变到社会管理上来,行政行为通常带有计划经济的深刻烙印。因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争议大量存在,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等。解决这类争议靠传统的方法是行不通的,靠建立在完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制度模式也显得力不从心。适应这一要求,通过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社会突出矛盾中的作用是非常迫切的

12、,这也是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出台的重要背景之一。从实际效果看,通过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很重要,但诉讼审理时限长,成本高,老百姓一般不愿意打官司。而且,目前法院的负担也比较重。相比而言,行政复议具有方便群众、快捷高效、方式灵活,不收费等特点和优势,是将行政争议依法及时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机关内部的重要制度,应当也可能在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在总结各地方、各部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复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将立法的指导思想定位在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上。

13、 (2)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的现实需求。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依法、公正、及时地办理行政争议案件,全国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的行政争议8万多起,特别是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513039件,截至2006年已审结4617ll件,占受理案件的90,其中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261376件,占已审结案件的567;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92289件,占已审结案件的20;申请人撤回申请的83606件,占已审结案件的181;做其他处理的24440件,占已审结案件的52,纠正了一大批违法或

14、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从而有效地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行政复议工作实践中,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行政复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新形势下依法及时解决行政争议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对通过行政复议法律制度解决行政争议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善于运用行政复议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有的地方和部门不积极受理、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案件,相互推诿、敷衍塞责,致使相当一部分行政争议的处理仍游离于法定渠道之外,7

15、0的行政诉讼案件在起诉前未经过行政复议,不少行政机关仍陷于应付信访、忙于应对行政诉讼的被动局面;有的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对行政复议能力建设关注不够,市、县的能力建设尤为薄弱,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队伍不稳定、素质不够高的问题突出;行政复议办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决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亟待加强;行政复议制度、体制和工作机制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行政复议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上述问题大体是两类问题:一类是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制定文件和开会得到了解决或部分解决。2006年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预

16、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对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l 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复议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文件的制发和会议的召开,对解决行政复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另一类是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加以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完善行政复议制度”的要求,在总结行政复议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复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制定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二)新时期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目标。 一段时期以来,对行政复议制度是以发挥监督功能为主、还是以发挥救济功能为主,在实践中还存有不同认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