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2546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善心智模式 优化思维品质一、什么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 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由于人们的经历、习 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心智模式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 闻,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生活和工作实践的点点滴滴,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 印象,形成概念。正是这些印象和概念,促使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想法、 说法和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通常不易被察觉,一旦形成,将使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某个固定 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发生的问题,并用习惯的方式

2、予以解决。心智模式可能是简 单的概括性看法,也可能是复杂的理论。但不管怎样,心智模式会影响人的思维, 进而影响如何采取行动。举一个例子:一天,朋友约你下午 1 点在购书中心正门口等。可是,你等 到 1 点 15 分,朋友还没有到,电话也联系不上。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向来 很守时的”,这时,你可能就会猜测他是不是堵车、临时有事,甚至担心他会不 会出什么意外,随之产生的情绪则是谅解、担心等,而你所采取的行动可能是继 续等待;但是如果你认为这个朋友“总是没有时间观念”,你可能就会开始烦躁、 抱怨,随之产生的情绪则是生气、懊恼等,而你所采取的行动可能是指责,甚至 是扬长而去。从某种程度上,心智模式也可

3、理解为一种思维定势。当人的心智模式与认知 事物发展情况相符,就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反之,就会使自己好的构想无法实现。 比如,有的人对情绪、情感的控制程度高,能够客观辨证的看待人和事、说话办事入情入理、恰如其分、让人心服口服,令人愉快。而有的人往往是在不合适的 时间、不合适的地点、说不合适的话、办不合适的事,“哪壶不开提哪壶”、令 人生厌。这是不同的心智模式在个人情商上的体现。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把心智模式摊开来去体会和认知,具有以下特性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心智模式特性的描述):其一,心智模式的普遍性。人类对“心智模式”的现象早有觉察,但一直认 为是特例。列子一书中齐人

4、失斧的寓言讲到,齐国一人丢失斧子,怀疑 邻居偷走(假设),他觉得邻居的一言一行越来越像偷窃者。后来斧子找到了, 横看竖看不像是个贼。不少人把“齐人”归为另类?认为这是一种神经过敏者 (个别现象);忠告人们看问题切忌戴“有色眼镜”,看问题不要“拍脑袋”、 “想当然”。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认识与行为的一种普遍现 象,人总是通过自己特有的心智模式思考与行事的。其二,心智模式的偏执性。心智模式是人们观察世界的工具。换句话,人们 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来解释世界。人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存在”的完整 的)与经观察后记忆在头脑里的东西(是假设的简化的)往往是不一致的,看到 的只是自己想看到

5、的东西,符合自己“口味”(由心智模式决定)的东西,给以 记忆、利用,而对不符合“口味”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而排斥,从而本能地强化了 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偏执性使人们难以客观、公正地观察和思考, 往往做出轻率的决定。其三,心智模式的不断完善性。由于现代社会高度复杂的分工,每个人作为 一个个体,不可能完整地观察事物,只能是盯着自己身边熟悉的“片断”;现代 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往往较大地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人在 社会中所处地位、身份、工作的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及价值 多元化等等,造成了人的心智模式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因而,人的心智模式总 是面临着不断地改善、修炼

6、的任务。其四,心智模式的两重性。表现在拥护理论与实际使用理论的分离,这种分 离并不是有意识的“阳奉阴违”、“讲一套,做一套”,而是人们确实相信一种 理论,甚至是肯定的拥护,但行动时却无意识的抛开拥护的理论而按一种自身实 际的理论而为。其五,心智模式的隐蔽性。心智模式一直在指挥人的观察、思考及行为而很 难被自己所觉察,把想当然误认为是理性的,把习以为常莫名其妙地认为理所当 然。二、心智模式与思维品质的内在关系心智模式与思维品质密切相关,思维之所以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 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由于它能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 这种加工就是运用心智操作。心智模式和思维品质的联系

7、也就体现在这里。所谓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 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 难度。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就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 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一定差异。思维的深刻 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 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超常 智力的人抽象概括能力高,低常智力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

8、。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子活”。它的 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 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 合的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 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不仅仅有量的区别, 而且有质的区别。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 三”、“运用自如”等。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 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

9、问题、思考问题外,更 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 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独创性源于个人对知识经验或思维 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 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 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 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 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 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有了批

10、判性,人类才能 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 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 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敏捷, 反应速度快;智力低常的人,往往迟钝,反应缓慢;智力正常的人则处于一般的 速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将思维活动作为一种心智操作来看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方法:(一)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

11、分别 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要进行这样的心智操作就需要运用记忆中储存的知识形成 一个分析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进行分析。例如,对一篇文章可以从思想性的角度 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艺术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一块矿石,可以从物理特性的 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化学组成成分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是否恰当,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选择的分析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与分析相对应的是综合。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客观 事物本身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是有其内部联系的,如果不顾客观事物的内部联 系,任意将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首先表现在它们是相

12、互依存的。没有分析,认识不能 深入,对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空空洞洞的。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认识可能囿于枝 节之见而不能掌握事物的整体。一种有效的分析是将一个整体的几个部分或几个 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叫做综合分析。例如,如何用 6 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 根火柴长度的 4 个等边三角形?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思考时将问题的条件和要求联系起来分析:在平面上要构 成每条边都等于1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就需要12 根火柴;因而无法 在平面上解决;如果把一根火柴当两根用,使 1 根火柴作为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一 条公共边,构成一个三角锥体,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分析以问题的条件和要求 的联系作为

13、分析标准,从而看出了一根火柴可当两根使用。分析和综合的统一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转化上。分析为最初认识的整体性所 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导致对整体性的更加 深刻的认识;对整体的深刻认识又会促进对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例如,老师在 分析语文课文时,先简单介绍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 的了解(综合),接着教师讲解各段的内容(分析),从而进一步指出作者是怎样 用这些内容来阐述课文的主题思想(再综合),再以课文的主题思想为指导进而 阐明课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再分析),这样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 深。可见,思维活动总是循着综合分析再综合再分析而不断前进

14、的。 随着分析和综合的不断转化,人对事物认识的层次也不断深入。(二)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心智操作。比较的客观基础 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在空间上同时存在着的事物之间,以及在时间上 先后相继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因而,在思维活动时,既可以 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时间上的比较。空间上的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 物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辨别不同的事物。时间上的比较是对同一事物在不同 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比较是在一定的关系 上,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对事物进行比较,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没有标准, 无法进行比较,不同的标

15、准当然也无法进行比较,否则就会犯逻辑的错误。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 操作。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了解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根据共 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这样 就能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系统,从而使知识系统化。分类 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根据对象的某种属性或关系来进行分类。客观上,事 物有多种属性,有多种联系,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主观上,由于思维 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分类标准的掌握也有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不 能把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性并列起来进行分类。而要按事物的本

16、质属性、事物间 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三)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把这些共同属性和其他属性分离开来的心智操作。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各种对象或 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的心智操作。例如,我们对各种鸟进行 比较以后,抽取出“有羽毛”、“有翅膀”、“卵生”、“是动物”这些共同属性,并 把这些属性和其他属性(如短翅的、长翅的、各种不同颜色的等等)分离开来。 这就是抽象。同时,我们把这些共同属性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鸟 是有羽毛有翅膀的卵生的动物”。这就是概括。抽象和概括是密切联系的。没有抽象就无从概括。同时,抽象又决定于概括, 要概括哪些属性,才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抽取。经过抽象与概括,人才能逐步舍 弃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和综合。因为 抽象实际上是把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