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249444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械类专业关键能力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群关键能力定位在专业建设中的主要性,在充足考虑当代工业制造系统对高职机械类专业能力要求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机械类毕业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定位,明确机械类群关键能力的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上显得尤为主要。关键词高职院校 机械 专业群关键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多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等方面全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七大汇报中强调指出:“深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调整,提升职业人才培养适应性、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和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把科学发展观落实落实到教育改

2、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较多而较为复杂。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专业群关键能力定位问题,专业关键能力定位也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现行机械类专业建设通常步骤图和往常的做法根据专业建设的通常步骤,我们往常的做法是:1.首优秀行市场调研论证该专业开设的必须性、形成可行性汇报、审批;2.开始确定专业建设方案:即在企业调研、校企共同参加讨论等形式搜集岗位能力要求信息,并围绕所掌握的岗位能力要求信息,确定专业建设软硬件方案和里面的各个项目方案;3.实施专业培养方案、

3、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依据方案实施者、教学督导、部分企业反馈的意见、提议,不停改善实施过程中所发觉的问题;4.总结各步骤所反应的问题,并对专业建设方案进行修改,为下一轮做准备。二、实施中所发觉的关键问题1.培养方案实施结果和高职培养目标之间总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2.市场、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改变信息把握不准,动作一直跟不上市场改变,总时慢半拍;3.专业建设软件方案中相关内容的实施、改革和和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相互匹配的难度较大等。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分析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众多,在这里关键谈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取得信息渠道较为单一,单凭表面信息汇总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4、,轻易走误区不管,进行企业需求调研确定专业开设的必须性方案,还是,对企业进行专业能力要求调查制订专业建设方案中的岗位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我们通常比较通用的取得企业需求信息的做法之一是:到企业进行调研、和企业联合组织座谈会研讨专业培养方案。不过,到企业调研通常在短时间内直接能够观察得到或经过现场能够了解得到的岗位群对能力的要求往往是比较单一、取得的是比较笼统的信息轮廓。关键原因是:毕竟企业的关键任务是生产,即使,绝大多数现场工作人员对专业群对能力的要求有经验性认识,不过,所掌握的信息零碎不系统,表现不了行业对该专业能力的全方位要求;有部分管理人员及企业决议人员对自己企业岗位群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含有较

5、为清楚的认识。不过,不一样企业对相同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因管理者或决议者个性上的差异,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取得的信息通用性差、信息系统化难度大;企业的管理者或决议者也不能为某所学校全程服务,而且企业依据市场需求也要不停进行产业结构的常常性调整,趋势信息不好确定。2.盲目跟风,短期效果看得较重因对制造行业现实状况的认识和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不到位,对社会对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的规律性和不一样生产条件下制造行业对专业能力要求的中,长久稳定性的认识不到位,普遍要求和部分企业特殊要求的区分能力不到位,从而造成,把企业短期和阶段性的需求看得太重。企业应对部分生产旺季或技术改造期所需的通常劳动者和企业中长久需求的

6、“面向一线的技能型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没有明确划分,就对培养方案进行部分调整,忽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么,即使因企业短期需求的原因处理了短期就业,处理了燃眉之急,不过从长久效果来看一定会出现,就业的学生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大等问题,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是相当不利。3.培养方案的关键原因定位不明确,学校要培养的能力原因和技能原因未能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方案中关键表现培养方案的关键原因,即,培养目标中的能力培养、技能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等原因中,那些是属于“能力原因”、那些是属于“技能原因”、而那些又是“个性原因”,没有明确划分。作为学校应该把培养关键放在“能力原因”的培养上还

7、是“技能原因”或“个性原因”的培养上?有那些内容是属于学生进入不一样企业时企业要完成的内容?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并没有在培养方案中关键表现。随之出现的是: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凭不完整信息削减课程门数、削减课程课时数,为了提升技能增加单一工种反复性训练、浪费各类资源,不确定性原因太多而造成老师对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失去信心、不主动、不主动等一系列问题。四、处理问题基础思绪1.制造系统对专业能力要求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是突破口18世纪以后,伴随生产量的爆发性增加,出现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社会的改变,在生产模式上也逐步形成了“单纯产品大量生产”的生产模式。20世纪后半业开始,伴随生产多

8、元化和制造系统柔软化的推进,制造系统的发展也从开始的“单纯产品大量生产”“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的生产思维模式,发展到了今天的“需要的产品、在需要的时间、生产所需要的量”的生产思维模式。这种基础思维模式的转换称之为参考系统的转换。制造业参考系统的转换能够整理为以下表格:在参考系统不一样的阶段,对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在19世纪的组织化阶段,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同时具有现场知识的技术者能力及能够不停思索、探索、总结的学者能力的人员。20世纪前半开始,为了满足社会对大量廉价产品的需要,把现场技术者的复杂技能分解为简单工序,从而实现了不熟练工人的雇佣的可能,并引入了

9、管理手段,从而进入了机械化阶段。因为在机械化阶段根本实现了作业的分化、单纯化和制造工程的标准化,因此对这一阶段对现场作业人员的技能基础要求为:作业员只做好所面正确生产流水线中自己眼前的那份作业,技能要求单一而简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觉大量生产的较多弊端,大家开始考虑,有没有比较高效率的“生产量和消费需要相匹配”的生产模式?以后发觉,比同一产品大量生产,把多种部品的生产要求平均化,实施混合生产,有利于降低废品、降低做到中途的产品、能够提前考虑工程改进、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出现了多元化生产阶段。和机械化阶段相比,在这一阶段对作业员的技术要求、知识要求和经验应用的要求有了显著的提升,作业人员

10、不但要掌握和特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针对产品开发、制造技术等领域能够进行横向协调的能力。伴随信息系统的高速发展20世纪后半开始,在基础生产方法上沿用多元化系统的特点,把产品、制造相关的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经过信息系统进行一元化管理。从而,进入了能够超越生产机构、地域界限,含有柔软、公用特点的参考系统阶段智能化阶段。这一阶段对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在多元化阶段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新增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的技术能力要求。2.明确高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定位首先,我们来看看当代工业制造系统的整体组成:一个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经过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准备、生产实施等过程来实现。高

11、职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在生产系统中的定位应该是什么?定位太低,表现不出高职的特色,定位太高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不匹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高职机械类学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合理定位,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上显得尤为主要。从当代工业制造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系统各个阶段对岗位数量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上来看,高职机械类专业刚刚毕业的毕业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定位关键不应该是在企业管理,更不应该只是面向生产实施步骤中的一线操作员,而关键应该是:既能够满足生产准备和生产实施阶段不一样步骤能力要求又能够主动影响及参加产品设计,含有技术应用能力和能够不停学习提升自我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员。3.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对高职

12、机械类专业能力要求的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机械类学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定位,科学实现,关键能力在培养方案中的表现从上述当代工业制造系统高职机械类专业能力要求的分析和机械类学生在当代工业制造系统中的定位,高职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关键能力:上述四个关键能力配合运转形成了高职机械类专业群的关键能力模块,关键模块包含了作业人员要掌握的特定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也表现了针对产品开发、制造技术等领域能够进行横向协调的能力、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既能够满足“符合生产准备和生产实施阶段不一样步骤”、“主动影响及参加产品设计”,“含有技术应用能力和能够不停学习提升自我技

13、术能力”的智能化系统对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又能够表现“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原因”、“技能原因”的内容。所以,作为职业院校以“含有机械工学基础知识、含有处理问题所需的了解能力和解析能力”、“含有创新能力”、“能够对机械制造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具有实现工业制造系统化所需能力”的技术者的培养为中心,充足考虑专业群关键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显得尤为主要。另外,“个性要素”中的部分通用部分,比如,安全操作、设备维护、通用性操作规范等,经过规范实践教学负担着的行为来给学生传授。不一样企业根据自己企业特点需要的大部分专门化“个性要素”应该留给企业,让企业

14、依据本身特点及企业文化再进行专门培训。能够明确的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群关键能力明确后,能够把握制造行业对从业人员关键能力要求的相当一段时间较为固定需求信息,能够确定培养方案中较长时间比较稳定的关键能力模块和相关的理论、实践课程。这么一来,首先,能够避免,市场的暂时小波动而引发培养方案的大变动,企业对人才能力要求的改变信息把握不准,动作一直跟不上市场改变、总时慢半拍,不确定原因太多而影响老师对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等问题。其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搞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规范老师行为,对关键能力模块深入进行细化、分化。经过逐步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健全教学监督,努力形成一个根本较为稳定能够立即改善的高职教学良性循环机制。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各能力关键模块由怎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模块来支撑,这些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怎么来安排,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些问题也是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继续做更深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