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24656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设计:汽 化 和 液 化参赛教师:吉林省双辽市蒙古族中学 包 贤汽化和液化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腾。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 知道蒸发可以制冷。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乐 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水沸腾时的现象,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沸腾与蒸发的异同点。 用液化理论解释生活中的液化现象。

2、【教学资源】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 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液化石油气。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4图片:水蒸气的凝结、露、雾。 【教学思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让学

3、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行实验和观察。物理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在液化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应用所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液化现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新课引入用手指沾水(或酒精)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不一会水干了,提问:水到哪儿去了?板书:

4、一、探究蒸发现象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进行新课一、 探究蒸发现象知识梳理点拨请同学们观看“乙醚蒸发”的实验录像: 将盛有少量乙醚的金属盖放在表面粘有水的塑料泡沫上,向烧杯内充气加速乙醚蒸发暂停放录像,提问:乙醚为什么减少了?请学生猜一猜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继续放录像,展示最终的现象。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谈谈感受,分析、猜测原因。 指导学生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观察、辅导各小组的实验,及时纠正不足。 请各小组介绍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试解释之。 请学生概括各组实验结论,归纳、推导

5、结论。 请学生解释录像中“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完成课本根据蒸发致冷的道理,设计一个保存食物的方法或装置。 知识应用 设问: 生活中有蒸发以及蒸发吸热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演示实验:将酒精缓缓滴入已盛有麻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表面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部分麻油漂浮在酒精表面,再请学生闻气味。认真观看录像,注意实验方法,根据现象思考、研讨、解答的问题。 解释现象。猜测实验的最终现象,大多为:乙醚全部被蒸发掉。 对最终现象感到惊讶、意外、奇怪,萌发探究欲望。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大意是:为什么金属盖下面的水会结冰呢? 用棉花沾酒清擦在自己的手上,根据感觉进行猜测与假设。 学生实

6、验: (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酒精中,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3)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另一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思考解答问题。独立完成练习,若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讨论思考问题,试说明之。 有此经历的学生介绍感受,并运用以上结论解释原因。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而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味。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通过乙醚蒸发能使金属盖底的水结冰,让学生在意外的发现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创生了学生感兴

7、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实验探究的方法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推导结论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出的结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建立自信,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活动情况,直接反映出他们对蒸发和蒸发吸热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关注这里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看到麻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沸腾的引入实验探究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归纳结论知识梳理点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蒸发时液态变成气

8、态进行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快。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 板书: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86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投影:实验装配示意图) 要求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明确个自任务。 请学生点燃酒精灯,开始做实验。(投影: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 参与学生实验,了解情况,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请学生汇报本组实的情况及得出的结论,尤其注意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 投影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简介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并示范

9、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投影方格坐标。 引导学生对水的沸腾图像进行分析,同时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中水的状态变化、水温变化、沸腾进行时的情况,全面概括实验。 引入汽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沸点的概念。 与学生一同看课本P87,几种液体的沸点,简介大气压和沸点与大气压有关系。举例说明:高原的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OC。 请学生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以便对全课的回忆、巩固和提高。投影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空表) 提示学生从状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对温度的要求、状态变化的快慢程度以及相关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将已经整理好的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展示给学生。 知道蒸发与沸腾

10、进行时快慢程度不同。回忆、描述自己印象中水沸腾时的情况。 看课本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明确实验步骤及观察的内容。 看实验装配示意图,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烧杯内倒入150ml、70左右的水。 组内明确分工,一人看表计时,一人读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都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结束后记入表中。 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 经小组讨论后汇报本小组在不同时间段的水温 气泡、声音情况,并小结实验。 得出结论:沸腾需要吸热。沸腾是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听介绍,看示范,了解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 初步了解利用图表分析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图表做练习 小组讨论,统一认

11、识,结论大致为:1、状态:液态变成气态;2、沸腾时水温不变;3、沸腾时不能停止加热,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看课本P87小资料。 了解常见几种液体的沸点,学会查沸点表。初步了解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将本组所填的对照表与老师展示的对照表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改。 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蒸发与沸腾的又一区别,学生大多可以接受。由于水沸腾现象日常不易直接观察,特别是其内部情况,学生对此了解很少,很难较全面的进行描述,故引发探究欲。 明确各自任务,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的参与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

12、,同时也可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全过程的观察,学生不难得出沸腾的条件和主要特征。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正常的。可以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统一认识。此时提出汽化的概念、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大气压后面将要系统的研究,故此处不必作较多的介绍。 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合作的意识,又实现了相互间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整体回顾,形成知识框架。 汽化和液化 (第二课时)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用复习旧课的方法引入新课,即对前面内容做了复习,又引入了新课内容,学生感觉比较自然,容易接受。探究活动知识梳理知识应用探究活动:乙醚的液化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释现象,提出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