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245883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8.39古诗四首学案上海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 8.39古诗四首学案 上海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中的真正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诵四首古诗并加以背诵。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爱国深情。能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设想: 这四首诗都表达了每位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味诗中的爱国深情。 课前学习:1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疑难,熟读诗歌。 2四人一小组,组长分配任务。利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并收集有关诗人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新课切入 1出示话题“爱国”,围绕这一

2、话题,自由发言,说自己想说的话。 2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爱国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由此导出诗人及诗题) 二听诗中的深情 1播放四首古诗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听两遍:第一次注意正字正音、节奏等,要求学生边听边作好标记;第二次重在感受诗的情感气势。 2谈听后初感,确定每首诗的感情基调: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自由朗读,加以体会。 4齐读感受。 三说诗的故事 1说诗人与诗 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内容可以是: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诗人当时的境遇如何?诗人的哪些经历与本诗有关?你觉的他是怎

3、样一个人? 再推荐代表作全班交流,师作必要补充。 2叙诗中情景 第二次小组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及课本注释,一起讨论理解诗的内容;再走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情景,发出内心感慨。 四诗中情感 1跟着配乐朗诵,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小组进行练习,组织小组赛,读后师生共作简评,加深理解。 3自由地、有感情地背诵这四首诗,体会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怀。 五板书设计 春望泊秦淮 唐杜甫唐杜牧 触景伤怀忧国思家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爱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宋陆游宋文天祥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宁死不屈正气凛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

4、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中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尝试诗歌鉴赏,提高品赏能力。在语文活动中,拓宽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部分:“品赏”以学生自读思考为主,降低鉴赏难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养成边读边思边记录的读书习惯。“活动”重在积累并延伸课本知识,在自由的,有组织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情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1.从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等工具书,或网上查找有关四首诗的鉴赏文章, 2.赏析如下 春望 国破山河

5、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只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

6、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

7、诗四首同步训练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风飘絮()秦hui()夜泊()夜阑() 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 感时花溅泪,。,隔江犹唱后庭花。 ,尚思为国戍轮台。,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

9、,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10、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 )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

11、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 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

12、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23、片断写作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深(): 溅(): 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