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243480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文地质期末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容水度:指岩石完全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4.溶虑作用:在水与岩石互相作用下,岩石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这就是溶虑作用5.溶虑水:富含CO2和O2的渗入成因的地下水,溶虑它所流经的岩土而获得其重要化学成分,这种水称为溶虑水二、填空:(每题1分,共20分)1.毛细水的存在形式有: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2.裂隙的分类: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3.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给水

2、度、透水性。4.饱水带的特点:(1)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布满、(2)是二相介质。5.地下水中的重要离子成分重要取决于元素的丰度和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6.地下水中所含多种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总矿化度。7.从形成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因素出发,可将地下水分为3个重要成因类型:溶虑水、沉积水、内生水。8.系统是由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若干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9.落到地面的降雨,归根结底有三个去向:转化为地表径流、蒸发返回大气圈、下渗补给含水层。10.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有溶虑作用、蒸发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混合伙用、人类活动等。三、选择:

3、(每题2分,共20分)1.拉普拉斯公式( A )A PC=(1/R1+1/R2) B PC=(R1+R2)C PC=1/R1+1/R2 D PC=R1+R22.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称作( B )最宽敞的部分称作( )A 孔腹、孔喉 B 孔喉、孔腹C 孔口、孔腹 D 孔喉、孔口3.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入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 C )A 势能 B 动能 C 机械能 D 势能+机械能4上开泉由( D )补给A潜水 B上层滞水 C 大气降水 D承压含水层补给5下列哪组不是地下水中喊量较多的离子?( D )A HCO3、 SO42- Ca2+ B K+、 Na+、 ClC SO42

4、- 、Cl、Mg2+ D Fe2+、 Na+ 、K+6在岩层空隙中渗流时,水的质点作用有秩序的,胡不混杂的流动,称做( B )A絮流运动 B 层流运动 C 稳定流 D 非稳定流7 一种地区经受溶滤愈强烈世界愈长期,地下水的矿化度越( B )A高 B底 C 不稳定 D稳定8 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 D )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 )的水A老、新 B老、老 C 新、新 D新、老9 河西走廊中段,降水只占地下水补给量的4%.其他属( A )A河水补给 B地下水补给 C 河水与地下水共同补给 10 潜水面埋藏愈浅、蒸发愈 ( C )A稳定 B不稳定 C 强烈 D 弱四.简答:(每题7分,共28分)1.空隙

5、大小的影响因素(1)空隙大小与颗粒大小有关(2)空隙大小与排列方式有关2.什么叫空隙度.空隙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1)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2)与排列有关,与分选有关3.什么是给水度?本地下水位下降一种单位高度是,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4包气带水的运动与饱水带的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1)饱水带重力势包气带重力势+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水头随水位变化包气带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3)饱水带的渗入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渗入系数随含水量的减少而变小五.论述:(12分)如果某地区地下水流动不久,水交替(循环)迅速,溶滤作用很强烈,长期作用下去,地下水水化学特性如何?水肿以那种阴、阳离子为主?该地区地下水中的水质的矿化度是高还是低?答:该地区地下水中的水质矿化度低 长期强烈溶虑作用的成果,地下水以低矿化度的难容离子为主,如: Ca2+、Mg2+等。 这是溶虑作用的阶段性决定的,在由多种盐类构成的岩石中,初期氯盐最容易溶于水中被带走,岩土中氯盐减少,且继续使用,较容易溶于SO42-盐类,被溶入水中,随水带走,岩土中SO42-盐类减少,且继续作用,最后只剩较难溶于水的碳酸盐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