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方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238963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活动课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德育活动课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德育活动课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德育活动课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德育活动课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活动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活动课方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转发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各乡镇中心校、直属中小学: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和组织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研究,提高德育活动课的真正内涵,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为德育工作者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参加省、国家德育活动课程展示积累经验,储备选手。现转发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相关说明 1、各乡镇中心校、直属中小学:请于4月20日之前将参加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评比的材料、德育活动课程现场展示的教案、推荐表分别一式两份送到林口

2、县教师进修学校综合部,并将电子稿发至邮箱(由单位集体报送),逾期视为自动放弃。2、要按照文件打印格式要求进行操作,逾期视为自动放弃。3、联系人:赵春辉 王立文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综合部二一一年三月二十八日附1关于开展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的通知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直属中小学、职教中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和组织广大德育工作者积极投身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研究,提高德育活动课的真正内涵,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为德育工作者铺设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参加省、国家德育活动课程展示积累经验,

3、储备选手。经研究,决定举办全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活动内容1、德育活动课程现场展示评比(题目自拟)2、德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评比(题目自拟)二、活动形式现场展示活动按抽签顺序集中展示,并选出优秀德育活动课在德育年会上观摩。两项内容均由德育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三、参加对象全市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班主任教师或从事德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四、奖励办法 本次活动按职教组、高中组、初中组、小学组(含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组分别设个人特、一、二等奖若干名、指导教师奖若干名,集体优秀组织奖若干名。五、相关说明1、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区教育局、直属各学

4、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深入宣传,认真组织落实,选拔推荐优秀德育工作者参加活动。2、展示活动结束将对“优秀德育活动课程教学设计”汇编成册,在全市范围推广,作为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使全市德育工作者能够分享体会、交流经验,进而不断提高我市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我市的教育教学工作贡献力量。 3、高中、初中每节课按45分钟准备,小学每节课按40分钟准备、幼儿园分大中小班每节课按1530分钟准备。4、 文件打印格式要求:A4纸打印文章题目:黑体三号字单位、姓名:黑体五号字正文:宋体五号字文章题目与单位、姓名之间空一行,单位、姓名与正文之间空一行边距:左边距为3厘米,右边距为2.

5、5厘米,上、下边距为2.5厘米行距:全文为1.5倍行距5、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现场展示时间、地点另行通知。6、联系人:丁景增 曹永梅附件2:德育活动课程辅导讲座材料附件3:牡丹江市首届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活动汇总表附件4: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标准附件5:幼儿园德育活动课程展示评比标准 牡丹江市教育学会德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二一一年三月十七日附件2:德育实践活动课辅导讲座一、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

6、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辩论”、“概念引导启发”、“情境体验”、“活动游戏”、“课后行为延伸”、“深层探索”、“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有:自

7、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

8、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三、德育实践活动课与传统主题班会课有什么区别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而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性”教育方式。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在对传统主题班会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课型。那它与传

9、统的主题班会有什么区别?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位学生问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功?”苏格拉底说“我带你搞个试验,你感受感受。”于是,苏格拉底带这个学生走到河里,把学生的头按到水中,过了不到一分钟,学生已憋得受不了,全身猛地向上一拱,头露出了水面,苏格拉底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水下没有空气,快把我憋死了。”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当你对成功的渴望像需要空气一样时,你离成功就不太远了。”这是一种用体验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领悟,教育者再加以引导。而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多是用语言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接受。即使表面形式上是学生在演讲或发言,实际上学生说什么与怎么说都是按教师的旨意

10、进行,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只不过是将语言传授换了一种形式罢了。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有如下具体区别: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

11、的几个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2、实践性原

12、则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实践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3、系统性原则德育是一个系

13、统工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4、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

14、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5、开放性原则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6、层次性原则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

15、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7、研究性原则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8、乡土性原则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五、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六大要素:(1)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2)问题: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课的主题;二是指活动课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四类,即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3)资料: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活动课教学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