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238958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6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班数学教案(有教学反思)(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位置,它包含运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的方法和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座”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2、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2、中发展空间观念。(2) 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2、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位置教学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2、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交流、合作。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

3、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重难点、关键:1、重难点:运用两个数据准确表示物体位置。2、关键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2、教学例1。(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

4、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4、教学P3例2(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

5、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P4练习一第2题。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P4练习一第1题。教后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

6、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培养他们先说“列”后说“行”的良好习惯。然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网络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的教学顺序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56 位置练习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根据数形结合的特点理解平移。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巩固旧知1、说说怎样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2、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什么?3、说说下面两组物体的位置关系。(

7、1)A(2,6)和B(5,6)(2)C(4,3)和D(4,0)二、深化练习,增添新知1、P5练习一第3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重要地名索引”。(2)讨论地图册中的“重要地名索引”是如何确定一个地点所在的位置的。(3)这种方法和我们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有什么不同?“重要地名索引”用三个数据或字母确定位置,数对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这里确定的是一个区域,数对确定的是一个点。(4)在图上指出天文馆、少年宫、五爱城所在的区域。(5)表示出游泳馆、邮电大厦、医院、红星剧场和火车站所在的位置。2、P5练习一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做第(2)题时,注意最后要连成封闭图形,要连EA。3、P6练习一第5题。

8、先自己设计,想一想怎样才能说的清楚,画的准确。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1、P6练习一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有什么变化,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P7练习一第8题。小组讨论、合作完成。3、P7生活中的数学,结合围棋、地图等使学生了解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四、课堂练习,辅助消化P6练习一第7题。五、课后作业设计:109876543211、标出下列点的位置1 2 3 4 5 6 7 8 9 10 (6,5) (2,7) (7,4) (3,9) (8,9) (10,6)543212、下图是某棋盘的一部分。2 3 4 5 6 7 8 9说一说 各图形各在什么位置?怎样表示这

9、些图形的位置? 教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良好,绝大部分学生能又快又熟练地在网络图标中标出图形的位置,但个别学生对于图形平移后的位置把握欠准确,还没完全掌握平移时上下移动同列不同行、左右移动同行不同列规律。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单元要点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倒数的认识共三个小节。1、分数乘法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以及分数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等等。2、解决问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步和两步应用题。3、倒数的认识包括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

10、数加减法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3)使学生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索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活动过程,发现并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 把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

11、机结合起来。(3)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质疑、反馈等活动过程,理解掌握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感受到数学结论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2) 让学生在解决相关的问题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了解。重难点、关键1、重点(1) 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2)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难点:(1)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3、关键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道理。课时划分: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2课时1、 分数乘法.6课时2、 解决问题.4课时3、 倒数的认识.1课时4、 整理和复习.1课时

12、1.分数乘法第一课时课题:分数乘整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的例1,第9页的例2以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1、2题。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正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重难点、关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列各题+ + +过程要求:(1) 写出计算过程。(2) 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 +改写成乘法算式呢?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 出示例题根据题意,电脑课件呈现示意图。(2) 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 = = 3=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师: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13、 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 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A、 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B、 教师整理并板书: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教学例2计算:6(1) 学生独立计算。(2) 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3) 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96= = 436 = = 4(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做一做”。(1)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1107=60(kg) 12、课本练习二第1、2题四、课后作业设计1、填空:看图写算式+ + = ( ) = 二、计算 7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