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23308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部信息技术教学“倒”出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以“倒置”范例为发散点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初探北师大南湖附校 马茂霞【摘要】范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甚为广泛,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信息技术课堂成了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的课堂,学生掌握了技能,但是只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缺少运用所学的技能进行创造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他们只是需要机会和空间来发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创造这样的机会和空间呢?笔者以一个新教师的视角,通过多次备课的方式对比反思了前后两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效果,归纳总结了其中的心得与体会。【关键字】范例;课堂结构;创造力;发散思维一

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疑惑 “今天我们要完成这样的一个例子,要怎么完成呢?现在我们要来学习一下。”用一个包含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例子”导入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并不少见。直观、简明扼要、快速的进入主题要点,但是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开心一刻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第十三课的内容。教参中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描述。知识目标:了解组合的作用。技能目标:1.学会对多个自选图形进行组合的操作;2.掌握对自选图形的一些设置,包括图形的绘制、背景填充、边框设置、图形旋转及顶点的编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在研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之后便展开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将“七巧板”

3、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情境融入到教学设计中。首先给学生看四副“特殊”的连环画(由七巧板、自选图形和任意多边形构成的画面),学生很快就看出是“守株待兔”的故事,于是我就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用七巧板去演绎“守株待兔”的故事。接下来的教学及任务设计主要围绕“七巧板”这个载体和“守株待兔”这个故事情境展开。教师以导入环节中呈现的连环画为例子,让学生练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又考虑到自选图形可以有很多的创意运用,而其中的“任意多边形”又可以画出任意的图形,学生的发挥空间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要求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守株待兔”。但是学生最终呈现的作品却差强人意,教师希望学生创

4、作的是一幅自己的“守株待兔”,而实际上学生的作品大多是大同小异的,缺少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而且很巧的是跟老师导入环节呈现的连环画非常相似。最终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守株待兔”,但是却已经不是教学目标中所期待的“守株待兔”了。 二、 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1、“图例”是直接因素学生最终的作品大同小异而且与导入环节中的“连环画”非常相似,于是很自然的,笔者将问题的症结锁定在了导入环节。导入环节中呈现的连环画确实从感官上给了学生最直接的冲击力,让学生顿时有了新鲜感。但是这个“连环画”除了作为导入素材存在之外,对学生来说,它还是一个“图例”,教师在讲解知识点和技能的时候都是围绕这个“图例”来讲的,那么学生

5、在创作自己的“守株待兔”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跟着这个“图例”走。这个“图例”给学生感官上带来了最直接的冲击力、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2、课堂结构是关键因素这样说来,确实与导入环节中的“图例”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再往里分析,这就涉及到了整节课的结构问题了。仔细阅览了自己的教案,又细细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发现这节课的结构是一个“范例前置”教学过程,即“呈现范例”“分析范例” “创作”的过程,将范例呈现在最前面。在这样的结构中,教学过程变得条理清晰、容易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学起来轻松,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所以通常情况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都会

6、比较好,但是这样的结构却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学生的思维被框死了,不能够发散出去,从而导致学生最终完成的作品缺乏创造力,形式单一、缺少生气和个性。三、 “倒过来”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例呈现在前,创作在后,既然这样的“范例前置”结构会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影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那如果将整个教学结构“倒过来”,将范例放在整个教学环节的最后,即“范例倒置”,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光景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有一个好处,就是同一节课老师需要给多个班级上,也就是说同一节课需要上很多遍。这就给了老师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甚至是四次备课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多次备课的成果到课堂中去实践、尝试,直到找到问题的症

7、结所在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有了“倒过来”这个想法之后,我就开始着手二次备课“倒过来”的“守株待兔”。(一)教学过程为了避免学生的“先入为主,”舍去给学生看“守株待兔”连环画的导入环节,而是换成让一位学生上来拼实体的“七巧板”,其他同学看一个反应七巧板变化多端的拼摆变化过程的小动画。等其他同学看好了动画,上来的那位同学也已经拼好了形象。这时老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位同学拼了个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话锋一转,今天就让同学们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玩”七巧板在word当中“玩”,但不是漫无目的的去“玩”, “守株待兔”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今天我们就在word当中用七巧板拼出一幅“守株待兔”来。呈现主

8、题“玩”转七巧板之“守株待兔”。接下来的教学主要设置了两个环节,一个是“故事主人公”环节,一个是“故事发生环境”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分析在“守株待兔”的故事中,有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学生说农夫、大树和兔子。那么紧接着就布置第一个任务,让学生用“七巧板”去拼兔子。在这个任务中将“旋转”、“翻转”、“ctrl键微调” 、“shift键选择多个对象”、“组合”等知识点都融合进去。接着是第二个环节“故事发生环境”,让学生自己说在“守株待兔”的故事画面里,除了农夫、大树、兔子这些主要要素之外,还有哪些要素是次要的,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必要可少的。学生噼里啪啦讲了一大堆之后,教师说,非常

9、好,那要怎么实现呢?接着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和“顶点编辑”给学生讲清楚、也可以挑选一些典型性的“自选图形”创意运用罗列一二。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创作自己的“守株待兔”。(二)课堂观察 这节课学生完成的“守株待兔”与上一节课相比就有大不一样。这时候的“守株待兔”是“百花齐放”的,明显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更加与众不同。虽然有些还只是一个雏形,但是却能感觉到这是经过学生思考的、是学生的创作,是具备个性和特点的。这样的结果才是教师喜于乐见的,因为这时候情感目标中所提及的学生的创造力才真正得到了发展,虽然最终学生的作品不是很完整,但是只要再给学生一点时间,学生一定能够完成地非常完满,但是如果把学生的思维

10、框住了,就不止是时间的问题了。四、 两次课结构的对比分析(一)“范例前置”结构分析第二次备课的思路是来自第一次课的反思和总结。在第一次备课过程中我已经隐约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意识到运用“范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努力的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上花心思。即呈现范例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接着通过分析讨论范例,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于此同时,让学生在范例上寻找发散点,然后以这些发散点中的一个、两个或多个为基础创作出与范例不同的作品。其过程图如“图一”所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呈现范例分析范例、寻找发散点发散点2发散点3发散点4发散点5发散点1图一:“范例前置 -发散”教学过程但是实际情况却

11、并非如此,学生的最终作品是大同小异的,而且跟导入环节中教师呈现的“连环画”非常相似。这就说明了学生只是在模仿“范例”,而不是创作,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模仿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创造阶段。这说明教师期望的让学生从范例中寻找发散点没有发生实际的效用。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是,看了教师呈现的范例,分析范例、习得了其中的知识点与技能之后,操作这些知识点与技能步骤,原模原样或基本一样地完成范例。这个过程中并没多少创造的成分。过程如“图二”所示:操作范例的步骤(观看)范例分析范例图二:“范例前置”结构中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 但是在二次备课中,将整个教学结构“倒过来”,即将范例放在最后,那这些问题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呢

12、?(二)“范例倒置”结构分析“范例倒置”的教学结构可以简单表示为:“引导分析(范例)、寻找发散点” “创作(知识+技能+发散点)”“呈现范例”,其过程如图三所示:与范例不一样的作品(呈现)范例分析范例、寻找发散点发散点2发散点3发散点4发散点5发散点1图三:“范例倒置”的教学过程知识+技能+发散点(呈现)范例“范例倒置”的教学过程中,开始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呈现出范例,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导入“七巧板”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情境,这就避免了对学生思维的干扰。但是虽然教师没有把这个范例呈现给学生,教师心中却要有一个范例,或者课前的时候确实已经做好了一个范例,而且也带到了课堂中来,只是没有给学生看。因为接下

13、来的教学,是需要教师以这个范例为主线一环一环的展开的。没了范例就没了参照,学生该何去何从,这时候就得依靠教师的引导。有时候这个引导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句。就如在环节二当中,当学生拼好了“兔子”,移动、缩放好了三个“主人公”之后,正愁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教师只要问一句“同学们,你们觉得在守株待兔的故事里面,除了兔子、大树和农夫之外,还有哪些要素是次要的,但是却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少的?”“田、小麦、萝卜、禾苗、山、小河、太阳、云朵、小屋子、炊烟、小鸟、水牛”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那我们要怎样把这些都搬到我们的守株待兔里面去呢?”又引发了新的一轮“头脑风暴”。有的说

14、可以用现有的自选图形来组合、有点说可以自己画。学生到底会不会都不要紧,因为这本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保持一个活跃的状态的,随时都会迸发出一些想法,然后将这些想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创作当中去的。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的观点,人们因为已有经验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东西,对于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就如“守株待兔”里面,有些学生联想到了田、有些联想到了萝卜,然而即使两个学生都联想到了萝卜,因为理解的不同,他们画出来的萝卜又会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范例倒置”的教学过程中,发散点有很多,这些发散点落实到作品创作的时候又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15、方式。所以学生最终的作品必然是多样的、丰富的、具有个性和特点的。这时候教师再把自己的范例呈现给学生,“看!又是一个不一样的守株待兔”。五、 两次课堂教学的收获到底怎样的一节课才称得上是一节好课?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两次的备课、两次的课堂教学,我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点答案。我认为一节好课必然是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的。这主要可以体现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一)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次航行的话,那么教学目标就是“指南针”,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导向。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更多的是参照教参和网络上的一些教案,缺少自己的理解,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经意间就会过分偏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维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总是草草收场。那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应该至少从以下三个层面去考虑:1.基础性目标即分析哪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需要在教学环节当中扎扎实实落实的。就如开心一刻当中,“旋转与翻转”、“组合”、“ctrl键微调”、“shift键选择多个对象”等知识点是需要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的,“任意多边形的绘制与顶点编辑”是需要每个学生都了解并能够初步掌握的。这些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目标就把它定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